第71章 风云起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2429更新时间:25/07/08 16:33:37
“此话一出,宛如平地一声惊雷,炸得众人措手不及,瞠目结舌。
陈霖更是如同被雷劈中,满脸写着难以置信,仿佛听到了天方夜谭。
就连一向沉稳的闻轩,也露出了几分意外之色,心中泛起波澜。
要知道,大梁开国之初,太祖皇帝为了广纳贤才,便设立了国子监。自此之后,能将自家子弟送入国子监,便成了各大世家望族引以为傲的荣耀,视作光宗耀祖的资本。然而,从未有过皇子入国子监读书的先例,这几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铁律。
如今,皇上却在国子监祭酒遇刺的风口浪尖,突然来了这么一出,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?
闻轩眉头紧锁,脑海中飞速运转,努力搜寻着前世关于这位君主的点滴记忆。
然而,前世的她,十六岁之前深居闺阁,不谙世事,出嫁后又远赴北疆,华京的风云变幻传到她耳中时,早已是过时的旧闻。因此,对于这位皇帝的脾性作风,她知之甚少,印象最深刻的,便是最后那三年里,他对父亲和镇北王府的绝情,简直令人心寒。
若不是他这位高高在上的九五至尊,率先对镇北王府和武安侯府起了猜忌之心,又岂会给窦贵妃和安王作妖的机会,让宋兼这种小人得志猖狂?前世又怎会落得那般凄凉的结局?
这也是闻轩重生后,最迫不及待想要改变,却又不能操之过急,必须从长计议的困局。
如何才能让皇上不再重蹈覆辙,不再像前世一样,将镇北王府和她的父亲视为洪水猛兽,欲除之而后快?
可眼下的变故来得如此之快,简直是猝不及防,以至于她还没来得及彻底平定家中的内乱,宫中的压力就如乌云般压了下来,令人喘不过气。
不过,比起让闻舒进宫,让八皇子去国子监,起码能为武安侯府争取到一丝喘息之机,不至于腹背受敌。
“成公公,皇上……皇上真的要送八皇子殿下到国子监?”陈霖再三犹豫,最终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疑虑,迟疑着开口问道,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,“八皇子殿下何等金尊玉贵,这……这怕是不妥吧?”
成公公闻言,立刻换上一副亲热的笑容,冲着陈霖和蔼地说道:“皇上早就有了这个打算,想要把顽劣成性的八皇子殿下送出宫去,好好磨砺一番,让他收敛一下性子。待八皇子殿下入了国子监,祭酒大人只需对他一视同仁,不必给他任何优待,一切按照规矩来就是了。”
“这……”陈霖面露难色,显然并不想和八皇子扯上关系,这简直是引火烧身。
然而,成公公却仿佛视而不见,又迈着步子走到闻舒的床边,替皇上勉励了他一番,随即竟是转过头,将目光落在了戴着帷帽的闻轩身上,笑眯眯地问道:“这位便是闻大姑娘吧?”
“小女见过成公公。”
闻轩不敢怠慢,连忙福身行礼,成公公立刻回以格外亲切的笑容,脸上堆满了褶子,就像一朵盛开的喇叭花,热情洋溢,“闻大姑娘,这次奴才前来,除了奉皇上之命以外,太后娘娘也特意嘱咐奴才给您带句话。”
一旁的闻振刚听到“太后”这两个字,原本还算平静的心湖,瞬间掀起了惊涛骇浪,恨不得把耳朵竖起来,仔细聆听。
“太后娘娘啊,最喜欢和年轻的闺秀们打交道,听闻大姑娘蕙质兰心,聪慧过人,想请您常去宫里坐坐,陪她老人家聊聊天,解解闷。”成公公笑眯眯地说道,语气中带着一丝意味深长。
闻轩听了这话,心中却并没有半分受宠若惊的情绪,反而更加警惕。
她心知肚明,太后邀她进宫,并非真的赏识她的才华,而是冲着她和裴章的婚约。
有些事情,前世的她懵懂无知,看不分明,直到经历了一场生死,曾经笼罩在她眼前的烟云才终于消散,露出了迷雾后真实而可怖的人心。
她和裴章的婚事,天家自然是乐见其成。
因为他们需要她做华京的内应,安插在北疆的奸细,为他们传递消息,监视裴章的一举一动。
若是她做不到这一点,太后和皇上对她的态度,就不会像现在这般亲切和蔼了。
前世,她和父亲最后落得那般凄惨的下场,也是因为她们父女俩在这件事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固执和天真,始终不肯同流合污。
这份固执和天真,与宋兼的投机取巧和忘恩负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也是最后天家容不下她们父女俩的重要原因。
闻轩将心中的痛苦与仇恨深深埋藏起来,不露声色,脸上装出一副欣喜若狂的表情,用略带激动和期待的口吻对成公公说道:“能得太后娘娘如此青睐,实在是小女三生有幸,感激不尽。”
……
待闻轩和闻振刚从益元堂返回侯府时,黎氏早已在两个儿媳的搀扶下,早早地等候在前院里,翘首以盼。虽然早在闻舒醒来时,闻轩就立即派家仆回来报信,告知黎氏闻舒已经平安无事,可黎氏还是放心不下,执意要亲自前来迎接。一见到闻轩,她便迫不及待地上前,紧紧地握住她的手,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。
“我的萱姐儿,你弟弟的伤……真的没有大碍吗?”黎氏焦急地问道,甚至连一眼都没有看闻振刚,因为在她心里,这个大孙女可比她的宝贝儿子靠谱多了,简直是她的定海神针。
闻轩取下遮面的帷帽,递给一旁等候的蝉儿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,轻声安慰道:“祖母请放心,舒哥儿福大命大,并未真的伤及肺腑,只是皮外伤而已。太医院的纪院判已经亲自为他诊治过了,他说只要等伤口愈合,舒哥儿便能下床走路了,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,您就别担心了。”
黎氏听到宝贝孙子安然无恙,一颗悬着的心这才终于放了下来,她捂着胸口,眼眶泛红,语气哽咽地说道:“真是菩萨保佑了我的舒哥儿啊……往后我得多给菩萨佛祖烧香还愿,感谢他们的庇护。”
站在一旁的赵氏听着婆婆的话,心里却没有因闻舒的平安而感到半分喜悦,反而有些怅然若失,甚至还带着一丝酸溜溜的味道,阴阳怪气地说道:“不过,这舒哥儿素来与人为善,待人谦和有礼,又是在国子监那样清净雅致的地方念书,怎么会突然招惹到如此不要命的狂徒呢?依我看,该不会是为了哪家姑娘争风吃醋吧?”
说着,她仿佛义愤填膺,狠狠地瞪大了眼睛,“就算真是为了姑娘,也不用下这么狠的手啊!这究竟是哪家的小兔崽子,竟然敢害我们舒哥儿?管他家是什么来历,这件事情绝对不能就这么算了!必须要严惩凶手,为舒哥儿讨回公道!”
由于国子监祭酒遇刺一事牵扯甚广,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,闻轩在派家仆回来传话时,特意隐去了事情的真相,就是担心家里这位三婶母口无遮拦,到处胡说八道,惹出事端。
现在听到赵氏又扯上了子虚乌有的姑娘,闻轩心中暗暗叹了口气,脸上却依旧挂着皮笑肉不笑的表情,不紧不慢地说道:“三婶母此言差矣,舒哥儿并非因私仇斗殴才受伤,您可千万别乱说。侄女知道您是看惯了辰哥儿在外面拈花惹草、寻花问柳,才会往这方面想,但舒哥儿可不是那种人,您别把他和辰哥儿混为一谈。”
“哎哟,你看你这孩子,三婶母就是见识短浅,以为少年人之间争来争去的也就这点风花雪月的事情,没有说舒哥儿不好的意思,你可别多心。”赵氏被闻轩一句话戳中了痛处,脸上顿时有些挂不住,心中虽然十分不甘,但还记得不能轻易得罪闻轩,只能尴尬地赔笑着解释道:“你说得对,咱们舒哥儿可是少年英才,将来前途无量,你那不成器的堂弟,怎么能和他相提并论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