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6章 竹海崛起
类别:
现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1556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8:21
杜奚沐在竹海镇的小院规划已久,这次终于动了真格。经过一番奔走,他联系好施工队,将院内所有旧物悉数搬到临时租下一处宽敞的空房,等待拆除工作干净利落地完成。这才将他的设计蓝图付诸实现。小院采用大量竹木结构,两层楼的青瓦设计古香古色,院门直对繁华街道。更特别的是,他在图纸上增设了两个方便停放车辆的车库,如此精细的设计,难免令人感叹。
在建筑方案敲定过程中,许绮安贡献了几分巧妙灵感,为匠心独具的小院原型增添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时尚元素。设计一落定,他们便立刻开始地基施工。由于薪酬优厚,施工队速度异常迅捷,仅一个月时间,院子的主体建筑拔地而起,初现雏形。
这一片忙碌景象下,杜溪却显得有些平静了。他曾为家族兴盛费劲心血,不惜假装疯癫,但如今走到了梦想的门槛,他反而没有从前那般执着。或许是看开了,也或许是岁月使人沉淀。他自愿留在学校做了义工图书管理员。老爷子的学识颇丰,尤其在古文化的领域,常常能将晦涩的文言文轻松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内容,成了深受学生喜爱的“文言百宝箱”。学生们亲切唤他“杜老师”,他也因此备感欣慰,乐得自在。
而学校里掀起的古诗文风潮,不是偶然,而是与杜溪的悉心传播息息相关。图书室内被他整理得井然有序,学生更是络绎不绝地上门请教,他的耐心和学识得以最大化地发挥,与年轻学子的互动成为这老院落外不容忽视的蓬勃景象。
与此同时,时间悄然进入倒计时,省赛的日子越来越接近。苏先生下了命令,三位选手需要全力以赴,暂时放下手中的琐事,专注备赛。许绮安这几个月来已然进步飞跃,俨然成为竹工艺品领域的小百科全书。不论作品的编织手艺、材质来源,还是地域风格,她都能信手拈来的解读,将专业知识科普得激情满满,且深入浅出。
此外,她的推广网站渐成规模,每天吸引万千浏览记录。一些竹工爱好者还因此留下评论互动,甚至有不少人直接询问价格,千里迢迢赶到竹海镇追寻心仪作品。她偶尔也会将杜奚沐和陈子胥的精品上传至网站,吸引粉丝点评,渐渐形成了一股别具一格的工艺品风潮。
这样的影响力从未止步。无意间,她助推了一家本地竹工坊“菁语”的发展。郑离宁,作为“菁语”的负责人,首次体会到了线上宣传的神速与便利。起初,她只偶尔转载许绮安的文章,渐渐地由于频繁互动,也吸引了不少许绮安的粉丝对“菁语”关注有加。评论区甚至出现了直接下单的需求。这让郑离宁不得不亲自完成了线上推广的第一单,快递发货的速度令她印象深刻。
随着订单的增加,郑离宁正式申请了QQ号,以便与客户沟通。在不大的竹工坊中,小件作品邮寄发货,大件作品则以客户上门提货为原则。生意蒸蒸日上,她不得不招募了一名熟悉电脑操作的助理,总算腾出手来专心备战省赛。
本届省赛和市赛稍有不同,围绕竹画主题,但形式更为开放。选手们可自选表现载体,从屏风到竹帘乃至竹席,创意无限,只需技艺出众便能脱颖而出。四大板块设计也各具特色,参赛者可以自由选择,这让每位选手大展身手的空间更大。
陈子胥则干脆选定“红玉击鼓”,以巾帼英雄人物为主题灵感。自从确定这一目标后,他苦练整月,数十幅作品无决心便扔进火炉,只为追求最完美的呈现。他采用的双面编技巧,比市赛备战时期更加得心应手。许绮安瞅着他的一系列练习成果,忍不住赞道:“如果保持这样的水准,你必然能在赛场上令人过目难忘!”
此话绝不是奉承,而是基于她这些日子的研究所得。她将省赛近十年来所有获奖作品做了详尽分析,从每一件的编织技艺,到主题立意,她都可以清晰判断优劣。而陈子胥的底子里,早已孕育着可以角逐冠军的可能。
相比之下,杜奚沐的备赛方向显得随意许多。他尝试的作品风格涵盖了众多类型,连许绮安都无法猜测他会以何种主题参赛。这种低调的策略或许蕴藏着未发的绝招。
郑离宁则是最早确定参赛主题的一位。她以“大观楼”的市赛胜利为基石,准备挑战更具有宏观力度的神话题材——女娲补天。基于相交插丝编技艺,她将灵感从仕女图中延展,选定雕花屏风作为竹画载体。她的目标不仅宏伟,而且结构设计独特。赛时三天,她对材料充足信心十足,只要全情投入,便能完成这震撼一博的作品。
赛前,每个人都全力以赴。竹海镇的工艺传承,在这些年轻人的手中,焕发着新的生机,准备闯入更广大的天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