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章 竹匠巷奇遇

类别:现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621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8:21
完成了登记手续后,工作人员将他们带往宁桥公司的安全出口。三人一踏出大门,已是中午十二点半。眼前街边的饭馆生意兴隆,几乎全被食客填满,想要找到一张空桌简直奢望。

幸好,陈子胥对这些街巷一清二楚,带着二人转进了狭窄的小胡同,寻到一家规模不大的小饭馆,总算解决了午餐问题。吃罢,看看时间,距离揭晓比赛结果尚有两三小时。陈子胥提议去江边游玩,缓解等候的无聊时光。可杜奚沐抬眼望了望毒辣的日头,眉头微蹙,当即否决:“当下这太阳,晒着能舒服?”

“那总不能赖在饭馆里待到四点钟吧?”陈子胥嘴角一撇,语气多了分无奈。他略微思索一番,又突然有了新主意:“宁桥公司这么大,应该有产品展示厅或者专卖场吧?要不带我们去瞧瞧?”

许绮安闻言,两眼立马亮起。她对宁桥公司有着浓厚的好奇心,巴不得能近距离了解一番。而最好的方式,莫过于亲眼去看看他们的产品,从中感受这座公司的精髓。她兴奋地补充:“完全正确!从作品里一定能窥探公司的文化和格局,说不定还能找到灵感痕迹!”

陈子胥点头应道:“是有一个展示馆,不过设在东大街那头,离这里大概要四公里。就这么远的地方,你们还真想去?”

“奇怪了,公司总部在这,为什么展示馆要离得这么远?”许绮安忍不住发问,疑惑满满。

“你可真是外行了!”陈子胥哑然失笑,旋即讲解道,“这个东大街可是我们县里的竹器一条街,凡是跟竹子沾边的东西都能在那里找到。它还有个响亮的名号——‘竹匠巷’。意思很简单,这条街里的居民大多都是传承手艺的竹匠。时间一久,名气渐长,逐渐形成了竹器集市,有了各种门市,甚至还留了地方给摆摊的小贩。”

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每逢赶集日,整条街的两旁都堪称竹器的海洋。不少是附近村民自家编的生活用品,而那些真正讲究的工艺品和珍贵件儿,则被摆进了门店售卖。后来为了提升市场知名度,宁桥公司干脆把展示馆搬到东大街,等于为整个市场扎根打气。这一来,吸引的不光是周边县市的匠人和商贩,就连省城和重庆那边的商人,也会大老远赶来订货。”

陈子胥说到这里,得意洋洋,那副自豪劲儿像是东大街的代言人。许绮安听得神往,迫不及待点头:“那还等什么?走着!”

陈子胥略有些无奈。虽说他并不想走这么远的路,但许绮安都发话了,他也清楚,杜奚沐根本不可能拒绝。他叹了口气,将随身的背篓拎上肩,索性认命:“那就去吧!”

其实也可以坐三轮车,但一个车顶多装两人,而两个车明显不划算。他索性没多提,直接带着二人步行,好在三人脚程不慢,不到半小时就来到了东大街的入口。

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城边村落,却因为竹器市场的崛起,摇身一变成为了县城内最热闹的商圈。还没走到市场核心,就已感受到人声鼎沸的气氛。原本平日里,下午的街道客流量一般。可今天因宁桥公司的比赛,候场的参赛者人数破了往常记录。一些早早用完餐的选手,自发前来消磨时间,整条街人流如织,热闹非凡。

陈子胥自然而然担起向导的职责,昂首迈着大步,边走边为许绮安与杜奚沐解说:“这里不但聚集了最新潮的竹器工艺品,还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价格与行业动态。对我们这些年轻匠人来说,这就是灵感的源泉,更是提升技艺的福地。每逢空闲时,匠人们都会来这里逛上一圈,取经学习,更新思路。”

杜奚沐却不那么赞同,冷不丁戳破了:“还不是打着‘取经’的名头,学着做点能卖高价的东西罢了。”

陈子胥被堵得一时语塞,心道虽是实话,却也有些刺耳,正要反驳,却发现多说无益,只得干笑一声。许绮安趁机笑道:“真有这本事,光看看就学会,也是个天才。”

这话带着淡淡酸意,倒像在自嘲。想当初,她见杜奚沐手下制作的竹器,动了兴致,守了他许多天,到现在连最基本的手艺都没摸透。

陈子胥明知故问:“嫂子还真有心学这门手艺?”

许绮安尴尬摇头:“感兴趣是感兴趣,但对我来说,学会的希望恐怕挺渺茫。”

杜奚沐温声接过话:“她大可不必学。我能做的,是她心里所想任何竹器,无需动手。”

他语气淡然,却充满自信。更像是对许绮安的一种无声承诺。许绮安抬头看他,心中忽然一暖,不禁忆起初识时,杜奚沐为讨她一笑,亲手做的那条竹叶青。仅仅因她一句夸赞,他竟以一比一的比例手工再现,甚至细节之处也几乎完美无缺。那种用心,光是想起便让人不由得甜蜜微笑。

尽管这份心意让她有些莫名复杂的情绪,但她却从未试图认真探究,或许是因为这样安安静静感受就足够美好。而陈子胥显然瞧出了些什么,却装作浑然不知。他一如既往滔滔不绝地介绍着,试图用东大街丰富的干货,与这对男女间悄然流动的温情抗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