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章 柴刀的尊严

类别:现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502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8:21
那一柄外人眼中稀世难求的工具泉凌,被随意地弃置在角落里,落满了灰,极度不受重视。然而,完全相反的待遇,却落在了一把普通的柴刀身上。柴刀被端正地挂在墙上的刀架上,像艺术品般恭敬地陈列着。杜奚沐甚至不惜拿起洁白的毛巾,将其擦拭得光可鉴人,眼神中充满了虔诚和认真,简直像是在侍奉一把屠龙宝刀。陈子胥目睹这一幕,心口宛如被大手狠狠攥紧,悲怆得几乎滴出血来,脑海里只余下一片默哀。

许绮安看了看时钟,发现已是下午一点多,便站起身采用轻快的语气说道:“我去准备吃的,你们稍微歇一歇吧!”说完,她径直走向厨房。

“我来帮忙!”

杜奚沐和陈子胥几乎同时脱口而出,声音同步得仿佛是合唱团的二重奏。然而,在对方锐利的目光中,陈子胥陡然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参与厨房事务,便低声说道:“算了,你去吧,我还有个竹雕‘白头翁’要收尾呢。”

说罢,陈子胥迅速调整心情,取出工具继续干起手上的活。而杜奚沐则乐得承担这次厨房任务,他的协助虽称不上精通厨艺,但至少还能帮着洗菜、看锅,把厨房的琐事理清些许。

对于许绮安来说,柴灶的使用已是驾轻就熟,她轻松地打理着锅中的食材。没过多久,一桌三菜一汤就香气四溢地出炉了。四人围坐尽情享用,气氛其乐融融,好不快活。杜奚沐不改惯例,饭后依旧主动承担刷碗的任务,厨房里片刻传来水流声和碗筷碰撞的轻响。

吃过午饭,下午的节奏看似悠闲,却各有各的忙碌。杜溪坐在竹藤椅上,翻看一本线装古籍,忽而微微颔首,忽而皱眉深思,看得津津有味。陈子胥则仍然专注于手中的竹雕,一只“白头翁”眼看就要完工,细腻的雕刻技艺让人叹服。杜奚沐不疾不徐地编织着篾丝,一双手指上下翻飞,动作熟练如行云流水。而许绮安则在柜台后有些昏昏欲睡,但她仍不断回忆起陈子胥在比赛现场的言语,最终忍不住拿起笔,用文字记录下那些足以启发创新的妙语良言。

执笔不过两三行,忽然间门外传来了熟悉的声音:“小丫头,忙着呢?”

抬头一看,是偖大师和龚大师联袂而至,他们身后更跟着一个熟悉的身影——正是宁镇长。

“二位大师好!我们不是约定今晚要去竹海饭店吗?”许绮安不免有些意外,这两位大佬为何提前到访?

“刚吃过午饭,出来散散步,歇消消食。途中听宁镇长提起竹艺馆,闲着也是闲着便想过来瞧瞧。”龚大师笑着解释来意。而偖大师则早已饶有兴趣地逛起货架,当他目光触及一具瓷胚花瓶时,情不自禁地招呼道:“沧江,你过来看,这件作品的工艺水平竟快要追上一流的大师了!”

龚大师听言,立刻停止闲聊,快步走到偖大师身边,专注地欣赏起来。

相比两位大师的兴致,宁镇长的言谈更显淳朴随性。他开口说道:“为此我特意去查了些资料,没想到咱们小镇竟曾经涌现过这么厉害的手工艺传承者。”

许绮安听罢,微微一笑,认真地说道:“一九一五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,我国带去上千件具有中国特色的佳作,其中耀眼的成就数不胜数。然而,由于没有确切史料保存,加之战争时的毁灭性破坏,被世人记住的珍品寥寥无几。培丰先生不过是川西南竹编工艺的组织参展者,被遗忘也无可厚非。但不能否认,曾经这片土地承载过竹文化无与伦比的盛景。只是时间流转,让这些辉煌渐渐消退。我们如今能做的,正是继承前人的精髓,不断汲取文化的养分,让它融进时代的洪流,焕发新的生机。如果仅仅追求经济发展,文化的传承缺失了根基,所有的成就都未必长久。”

宁镇长闻言摇了摇头,语气里充满无奈:“事情确实没那么简单。现在的匠人们,就像被风吹散的沙粒,少有真正齐心的。传承之事,更多年轻一代视若无物。所有人似乎都在追逐收入的数字,远离这片承载历史的工艺之地。就如我这次竹艺比赛,明明奖金丰厚,可真正全力以赴参赛的人半数还不到。社会对于文化的传承缺乏关注,做匠人显得不够‘值钱’,让传统手艺的光彩越来越暗淡。”

许绮安静默片刻,随后轻声说道:“所谓文化传承,从来不是靠几句口号喊出来的,更需要一个深入人心的宣传方式。假如大家都能了解到竹编的精致魅力,认知到优秀匠人的价值,那么这门技艺才会重新焕发吸引力,成为令人敬佩的职业。”

她话音刚落,宁镇长重重叹了一口气,看着许绮安,恍若一抹希望浮上心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