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1章 殉葬背后的玄机

类别:现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592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8:04
大明立国的天幕之下,皇室之中却波诡云谲。年复一年,皇帝失去嫡亲之子,将这位高居九五之上的帝王深深击垮,龙体愈发衰弱,朝局也越发不稳。

当年太子离世,皇帝曾为储君之选陷入长久的思虑。太子的长子早已逝去,皇帝的目光不得不在太子其他子嗣与众多儿子间徘徊。他曾对贤能勇武的四儿子朱棣青睐有加,但立储却并非由个人好恶决定,家族秩序岂容破坏?朱棣前有秦王、晋王两位年长兄长压阵,名不正言不顺,御史们更是旗帜鲜明地当庭驳斥皇帝的此番念头。他们直言,“父子如手心手背,立储当长幼有序,若改制,必生祸端。”在众臣一致的规劝中,皇帝最终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
如今,年复一年,朱允炆已稳居皇太孙之位五载。尽管四儿子朱棣的两位兄长已相继去世,皇帝再无丁口在前能遮挡他的锋芒,但废朱允炆已绝不可能。尤其这几年,年纪轻轻的朱允炆竟时常在觐见时隐晦提及各位叔叔,他的言辞虽谨慎,但心中忌惮却昭然若揭,特别是对北平燕王朱棣的关注更为密切。皇帝对此一清二楚,深感长孙的忧虑,便果断下达一道圣旨,严令朱棣“未经召诏,不得擅入京城”。

皇帝驾驭朝局的手段虽老辣,但燕地的徐依霜却远在千里之外,更难以干涉应天城内的深谋远虑。她唯一能做的,只是在岁月流转的年节里,费尽心力送些隐含心意的稀罕礼物,以期唤起皇帝微薄的亲近之情。

时间倥偬,这份微弱的情感纽带并非毫无作用。徐依霜不仅及时阻止了幼子们进京为质,还竖盾护航,为徐家诸兄弟安排退路,提前规避了逐鹿中原的恶浪吞噬他们生命的风险。而在京城之中,好友徐妙书也悄然传讯,将那日益激烈的风暴脉络细致告知徐依霜。这之后,徐家与沐家兄弟更在战场之间,多次暗中助力燕王朱棣。

自四月起,皇帝龙体愈发不支,生命终点似乎悄然临近。而此时,朱棣却心中无存反念,仅对父皇的病情深感忧虑。这些年,三位兄长的相继逝去让朱棣内心隐隐发痛。他虽是王室亲出,却与秦王、晋王、以及幼弟朱橚关系尤为深厚。他们五人皆嫡出,从幼年起便一同嬉戏成长,兄弟之间情谊远胜其他宗王。

在秦、晋二王离世后,徐依霜得知两府妃嫔与夫人因皇家的规矩皆需殉葬,不由回忆起从前与王妃们的种种。曾经那些不愉快的往事虽在记忆中渐为淡化,如今忆起却让她心绪复杂。尤其当收到秦王妃、晋王妃殉葬前寄来的书信,那些文字中竟没有半点悲戚,更多地是母亲对子嗣的牵挂与托付。而晋王妃更在信中诚恳致歉,终于化解了旧时积压的恩怨。

徐依霜读信时,伤感不已,泪水滑落,惹得朱棣也默默为她拭去泪痕。他低声承诺:“你不会。”

徐依霜愣了,片刻后才读懂这话的深意。朱棣竟许诺她,若是有朝一日他不在了,他绝不会让她落得殉葬的下场!

可她仍有不确信,于是怅然道:“终究是规矩,如何能违?”

皇帝秉性顽固,徐依霜断然不信朱棣能只凭一封奏折就令皇帝打破传统。然而朱棣却平静反问:“公输陵的本事,你还不信?”

这句问话落下,徐依霜惊得僵住。难道燕王请工匠公输陵修葺王府,就是为将来另有所谋?

朱棣不动声色地解释道:“那时刺客频频来袭,本王便考虑到种种风险,若有不测,那便送你离京自逍遥,权当应了新婚夜答允你的承诺。”

徐依霜听闻此言,喜不自禁,猛地扑入朱棣怀中,娇憨地笑着:“这可是我听过最动人的情话!”

朱棣点唇轻笑,却悠悠反问:“你是盼着离开本王,去逍遥快活?”

徐依霜急忙摆头解释,眸中盈满深情:“当然不是!我所喜的是,你愿让我活着,这才是真情至爱!妾身此生,永不负王爷。”

朱棣莞尔,望着她的模样,心头舒畅。可徐依霜却突然变得郑重起来:“妾身有事至今未曾告知王爷,接下来听了,王爷或许会恼怒,甚至想揍我。”

此话一落,朱棣一怔,失笑道:“休要胡言。你还能做出惹我发怒的事不成?”

随后,徐依霜屏退左右,缓缓关好屋门,只留她与朱棣两人独处。她这才鼓起勇气,将自己难以启齿的来历娓娓道来……

时间如风,六月悄然来临。皇帝驾崩举国同悲,新帝朱允炆登基后才展露真正野心。他发出一道道雷霆之令,以清除藩地势力为名迅速削弱各路亲王。朱橚被贬为庶民,驱赶至云南;代王朱桂废为庶人;湘王朱柏更惨,被逼自焚身亡;齐王朱榑和岷王朱楩连遭软禁,彻底失权。

不过短短一年,新帝几乎横扫宗室,从亲王中废黜五人,意图清洗所有藩王。朱棣虽早从徐依霜口中知晓隐秘未来,却仍未料到朱允炆这般凶狠冷血。他察觉风暴即将吞卷自己时,早已布下周密棋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