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0章 重生之不说破的秘密

类别:现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587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8:04
孩子们,只要心存善念,懂得担当,勤劳且知节制,便已足够。至于其他的小爱好,只要不违背道德与良知,都无须苛责。

朱棣静静地听着,未发一言。

“王爷年少时便已吃了不少苦。”徐依霜话出口时稍有迟疑。但这一句,却如同石子投入平湖,在朱棣的心中激起不小的波澜。他抬起头,与徐依霜四目相对。这个女子的思维总是与寻常妇人截然不同,即便身处王府,她仍坚持以自家独到的理念教育孩子。她的许多言语,往往让朱棣感到困惑。然而,他并不因此全盘否定,而是努力地在求同存异之间寻找平衡。

而刚才那句话,却让朱棣瞬间明了她的用意。她不愿意让孩子们重复他的际遇,不想让过度压抑将他们束缚成另一种“异变”的模样。

身为亲王之子,自然背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。这一点,朱棣从未怀疑。然而,有了长子朱高炽的才德兼具、卓尔不群,其余的孩子给予适度的宽松,似乎也未尝不可。他闭目思索片刻,终于轻轻点头。

徐依霜听着朱棣夸奖朱高炽,忍不住噗嗤一笑:“我们家冬瓜大哥可真不容易,总是把弟弟妹妹们都照顾妥帖。”

朱高炽为何如此贴心,徐依霜早已了然于心。经过数年的观察,她可以笃定,自己的大儿子并非普通的孩子。他是一个重生者。

自朱高炽降生,徐依霜便察觉到这一点。这个孩子自幼乖巧得不符合常理,尤其是那双深邃的眼睛,总似藏着压抑的情绪。从出生至幼年,他始终表现得过于成熟,仿佛知晓某些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。很多母子间的相处细节,早已暴露了这一点。他处事虽然努力贴合孩子的身份,但在徐依霜眼中,漏洞却再明显不过。

穿越者?显然不可能。即便是对史料烂熟于心的人,如何能对燕王府的日常纤毫毕现?这分明是亲历者方能掌握的细节。而他每每依偎在朱棣身边时,激动与崇敬的神情更是让人疑窦丛生,那种迫切珍惜当下的心态,几乎无法掩饰。

然而,他与徐依霜的相处却另有一番不同。若说他对父亲怀有敬畏之情,那么对母亲更多的是依赖和全然的坦诚。徐依霜一直担心这重来一世的孩子会因心境复杂而与自己生分,所幸,从婴儿时期起,母子间长久的陪伴让感情根深蒂固。他对她不仅有感恩,还有发自内心的敬爱。

至于朱高炽前世的母亲是否尽责,这已与如今无关。徐依霜从未打算揭穿这层窗户纸。他们的任务,是珍惜现世的母子缘分,将余下的日子过得宁静且圆满。

---

洪武二十三年,燕王朱棣奉旨北上,率军讨伐蒙元丞相咬住与平章乃儿不花。大将傅友德、南雄侯赵席和怀远侯曹兴皆随行出征。

与此同时,晋王朱棡也奉命率领定远侯王弼从另一方向逼近敌军。然而,朱棡一如既往地好胜,非要与朱棣较个高低,自行决定分兵而行,试图抢在朱棣之前夺得首功。他未曾料到北方的三月冰雪变幻无常,骤至的大雪硬生生挡住了他的道路。

而此时,朱棣已拖着部队在严寒风雪中穿越艰难路途,瞅准了敌军的薄弱环节。趁敌人措不及防,朱棣率军一举击溃对方。敌军仓皇撤退的消息传开时,朱棡还未及见敌面。

待两支部队成功汇合,晋王听闻捷报,气得连连跺脚:“三弟,你可真没良心!父皇命咱俩并肩作战,这倒好,全被你抢了!我这连寸功都未立,怎么回去见父皇啊?你这好胜心几十年来还一分没改!”

朱棡怒气未消,指着朱棣的鼻子就是一通抱怨。

朱棣眉头微皱,却淡然反驳:“是你自己行军过慢。”

说罢,他拂袖而去,却留下一声长叹。他深知,面对北方的恶劣天气时,先机即生机。而他料敌军绝不会想到有人敢冒如此风雪行军,自然是早早展开了行动。

然而,朱棡虽恼火,愤愤不平之间却突然话锋一转:“我不给你找麻烦了,你让我难堪这么多次,那也不能白算了!弟妹做的那种酸酸甜甜的山楂馅儿汤圆,你叫她做上几斤补偿我!”

朱棣闻言失笑,拱手答应下来。原来徐依霜年前做的山楂汤圆,送入皇城之后,竟让朱棡也尝了一口。这晋王居然对汤圆念念不忘,索性拿此来讨要好处。

最终,兄弟二人携手凯旋。返京后,朱棣力主将战功一分为二,以晋王堵截敌军后路为名,让两人皆有颜面向父皇复命。

朱元璋虽早已通过探子得知实情,但见兄弟俩一如既往地相互帮衬并无争功之念,也乐得满意,特意赏赐了诸多宝物。甚至连徐依霜也受了恩典,皇帝特意准备了几卷罕见医书,命人交予朱棣带回。

---

然而世事无常。洪武二十五年,皇太子朱标病故;洪武二十八年,秦王朱樉辞世;洪武三十一年初,晋王朱棡撒手人寰。风云变幻,家国兴衰,命运时刻将新的篇章翻开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