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1章 红梅映雪共归宁
类别:
现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1403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8:04
徐依霜深深吸了一口冬日的冷空气,蹦蹦跳跳地拉着朱棣往外走,嘴角挂着化不开的笑意,连雪地也似乎因她的欢快染上了一丝暖意。她那艳红如火的斗篷,在纷飞的白雪之中摇曳飞扬,仿佛一抹天地间最艳丽的红梅,自然生动,直扑人心。
朱棣被她拉得有些茫然,脑子里一时恍若梦境。她跑动起来时,那轻盈的脚步、俏皮的笑容,让人无法抵抗。想起自己曾经的冷漠疏远,如今这样的欢声笑语,竟让人感到一丝如梦初醒的温暖。
然而,宫里的消息始终没有着落。初一一早把孝经呈递宫中后,直到初二傍晚才传来消息。一个小太监悄悄从后门入府,带来了帝后的口谕:徐依霜可以归宁探望父母,但燕王朱棣却仍需禁足,不准离府半步。
朱棣面色不改,将自己早早准备好的礼单交给她。徐依霜拆开一瞧,见内里珍珠翡翠等世间罕见奢物竟多得可比聘礼的一半之丰,还有不少田产名录,分量之重让她眉毛一挑,心中颇有惊诧。
“不过是回娘家一趟,王爷这礼也未免过于贵重了吧?”她抬眸嗔怪道。
朱棣却一派淡然:“北平归期难料,钱财虽为俗物,却常为有备之需。如今送去,你娘家多些底气,你也能安心。”
徐依霜没再推辞,既是实用之物,还能彰显面子,她自然乐意落袋为安。娘家与自己荣辱与共,若魏国公府底气足,她立场便稳,这礼单带出去也是好事一桩。她随即提议:“礼单先有了,届时夜里悄悄送过去,这时候不宜太惹人注意。”她的话也让朱棣省了不必要的烦心。
到了魏国公府,徐依霜刚进门便被谢氏和徐达拉到一旁,关起房门一通盘问。宫中刚刚发生的三位王爷与胡惟庸的纷争,消息虽被封禁,却依然流出了些许风声。朝堂上下猜测纷纭,大臣心中惶惶,而身为家主的徐达也满心疑虑,不知哪真假。
待徐依霜将宫中实情如数道来,徐达这才松了一口气,感慨朱棣手段高妙。此招缓而不急,虽然是暗着来,却直击关键,令胡惟庸的宠信悄然瓦解。他自己是过来人,当初为了让皇帝警惕胡惟庸,反复陈词说明,却不敌胡惟庸那群臣拥簇间的巧舌如簧。到头来不过落得个政见相左的评价,徒然受挫。
听徐依霜转述朱棣的意图,徐达也迅速恢复冷静:“一切尽在掌握,不可急功近利,需暗中逐渐施力。”他吩咐徐依霜代为转告燕王,让朱棣尽管放心,他心中已有盘算,且会与数位交好的同僚密谋对策,一步步行事。
除此之外,徐达还细心提醒道:“此去北平,切不可频繁与京城互通书信,以免被人拿住把柄,落人忌惮。”
徐依霜点头应允,将所言一一记下。而后谢氏突然扯了扯徐达衣袖,暗示什么。徐达瞪了她一眼,迟疑片刻,像是有些不愿开口。
“到底是什么事?”徐依霜疑惑地问。
徐达勉强赔笑:“其实说来也不是什么大事,早已过去了,只是有些东西该与你讲清楚罢了。当初我们认你时,虽觉得你长得与母亲极像,但心底其实也存了几分疑虑。后来经过大量细查,终于确认了,从未有误。”
徐依霜听得困惑,追问:“什么情况?”
徐达叹口气,将当年偶然在路边发现一个婴孩尸体之事一五一十地告知,并详细讲述尸骨检查后的真相。多年后才得知,裹尸的被子其实并非遗物,而是被那孩子的穷苦父母扒来相衬包裹。一切误会最终通过脚板遗传才得以确认:她是徐家的血脉无疑。
徐达言辞间仍不免有些愧疚之意,感慨自己当年于认亲时,心中并未完全放下疑虑。
徐依霜却轻轻叹气,笑了笑:“若换做我,大概也会有所怀疑吧。”她没多责备,只让父母宽心,她虽记住这笔“账”,但先放着,回府后再找朱棣好好“算算”。
临走前,她又去看了妹妹徐妙书。徐妙书婚期定在初六,眼看即将出嫁。一番询问后得知她对待婚事也是满心期待,手中准备一切井井有条,徐依霜这才放心,随口对蔡老夫人笑道:“沐家厚道,婚俗就算有所遗漏,也定不会苛责。”
蔡老夫人却笑着打量她,感慨一声:“你如今气色真好,比以往还漂亮。”徐依霜闻言只微微一笑,心底暗道:有个人的喜怒终于收敛了几分,两人关系顺遂,心情一好,容貌气色自然随之而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