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玉佩疑踪

类别:现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666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8:04
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,照射到通达苑的墙头上。徐依霜揉着依旧迷蒙的双眼,懒懒地爬起身来,半倚在通达苑的墙头,眺望书生的房间。她那双清澈的眸子闪过一丝探寻和忧虑——书生的“怪病”在一个晚上的休息之后会不会有所好转?

然而,她看到的却是空荡荡的屋子。房门敞开,屋里没有半点人影,床上亦是空空如也。徐依霜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,一股不安涌上心头,她蹭的一声跳下墙,急匆匆地冲进屋内。

书生不在,细细寻遍了屋内的每个角落,依然不见踪影。昨日叠放整齐的衣裳依旧在原处摆放着,似乎他压根没在床上休息过。目光扫向桌案,徐依霜忽然发现了一枚玉佩。捡起那精致的玉佩时,她的手指传来一阵冰凉触感,那玉佩通透晶莹,螭虎纹的雕刻无比细腻,显然是件价值不菲之物。然而,这可是书生唯一的财物,他为何会将它留下?徐依霜神色一顿,心乱如麻:莫非是他再一次想不开?是不是留下一枚玉佩,算作感谢她这段时间的照顾?

一个担忧盖过另一个,徐依霜难以平静,她立刻召集整个道观的姐妹,发动所有人帮助寻找书生。虽然小姐妹们口中的埋怨不绝于耳——怪她藏了一个俊俏男人却舍不得分享——但行动却是相当认真。众道姑们不仅在观内上下仔细搜寻,还跑到附近山坡以及村子,几乎问遍了每一个人。然而,结果仍然让人失望:书生无影无踪。

“没找到倒也算好事。”楚薇轻声安慰道,“说明他可能没有寻死,只是离开了这里。或许他突然有了去处,来不及跟你说,所以留块玉佩表达谢意。”

徐依霜的眉头紧锁着,眼底一片沉思:“若仅是谢意,房内有笔墨纸砚,为何不留下字条?这玉佩,不该是随意丢弃的物件啊。”她话语里满是担忧,想到书生可能心境再度大变,一个人缺乏保护在外头,一时冲动惹出祸端,她心头的愧疚感愈发浓烈。

可惜人已不再这里,所有的担忧与猜测都无从验证。徐依霜只能深深叹息,将书生的安危托付于明日的法会——她一定会全心祈福,恳请三官保佑他平安无事。

---

大明凤阳府,一室茶香弥漫。

朱棣身着竹青色龙常服,端端正正地坐在桌前饮茶。那锦缎华服在微弱光线的映衬下,泛着一丝光泽,令他的气质更显雍容矜贵。丘易轻声推门而入,神色间满是恭敬,硬生生压低脚步声,深深一礼后报告:“秦王、晋王殿下明日将抵凤阳府。”

茶杯轻放下,轻微的脆响打破房间的短暂寂静。朱棣不作回应,面色如一,似乎兴致寡然。

丘易心中掀起波澜,琢磨着王爷的态度,难免迟疑。最终还是咬咬牙,试探着问道:“不知平安观......留或不留?”

他口中所指的“平安观”,引出的事端却是足够让人寒蝉。王爷的怪病沉寂三年,没想到,这一次却再次发作。一旦病情加重,朱棣仿佛换了另一副人格,竟以“书生”自居,既表现出极温和的性情,又全无记忆,甚至连自己的身份都一无所知。偏偏告知他的真相,反而会激发他的迷惘与痛苦,增加隐患。

如今朝局风云暗涌,各方王权之间暗中角力,任何一丝隐疾都可能成为敌人攻击的利刃。为了保密,历来知情者都被处理得干净利索,毫无例外。然而,这次平安观牵涉其中,无论再如何不忍,以大局为重,牺牲这些道姑也势在必行。

“属下已经核查过,平安观共有三十七人,最大二十四岁,最小九岁。明日的法会上,或可借乱动手,将责任推至刘千梅身上。”

他话音刚落,就觉一阵压迫感袭来。朱棣缓缓抬眸,那眼神如冰刃破风,冷冽至极:“什么时候轮到你擅自做主了?”

丘易心中骤然一紧,立即霍然跪地请罪:“属下知罪!请王爷责罚!”

朱棣没有多看已经跪伏在地的丘易一眼,修长的手指拂过杯沿,声音冷淡却深邃:“告诉王熬,好好接待两位王爷。至于平安观,盯紧去查。”

一瞬间,脑海里闪过那个叛逆胆大的徐依霜,朱棣哂然一笑,目露一丝精光道:“那里还有我要的人。”

---

后山,夕阳温柔地铺洒在平安观的农田上。徐依霜劳作了整整两个时辰,手中的镐头早已沾满泥土。体力消耗得几乎殆尽,她气喘吁吁,在田埂上无力坐下。脑海中却仍是一片混乱,那书生俊朗的面容仿佛挥之不去,甚至连小木匠的影子也偷偷潜入。她倏然感到头痛,不由得低声骂自己:“真是见色不谈情!两拨都不放过,渣得彻底!”

放下镐头,她尽量平复紊乱的心绪,后仰着头感受夕阳的余辉。金灿灿的光线笼罩在她的肌肤上,竟让她的秀美容颜衬出一丝憧憬懒倦,平添一份迷人的风韵。

忽而,一个爽朗的男声从旁响起:“累了?”

一瞬间,徐依霜愣住,转头望去,只见来者竟是小木匠公输陵。

“你怎么来了?”她惊讶地站起身,汗涔涔的额头在夕阳下熠熠闪光。

公输陵将手中的一方白锦帕递了过去,微微笑着:“我师父听说徐道姑近日不顺心,让我捎一包点心过来安慰道姑,也谢谢这些天道观对我们师徒的照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