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章 父子之心

类别:现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855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7:54
时天佑的面色瞬间沉了下来,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耐:“我是给小鸢的,又不是给你的,别多嘴。”

纪鸢歌轻轻拉住时霜的手,仿佛在安抚他即将喷薄而出的怒火,嘴角扬起一抹柔和的笑意,替两人打起了圆场:“爸,您的好意我心领了。我平常喜欢什么,时霜都会买给我。以后我常回来陪您和柳姨,您把这些钱多给我买点好吃的就行。”

她的三言两语,如春风拂面般化解了气氛的尴尬,也让时天佑的脸色缓和了一些,心底的怒火逐渐平息。他暗自感叹,还是女儿细腻贴心,懂得照顾父母的情绪。

柳云注意到时天佑的沉默,悄悄拉了拉他的衣角,递了个眼神,似是在提醒他别跟时霜针锋相对。两个人面对面坐在沙发上,直接陷入了僵局,一片无声。

纪鸢歌默默感受着这家不善言辞的氛围,对比起自己家时的热闹,不禁觉得有些冷清。而柳云却一副习以为常的模样,似乎早已习惯这种沉闷的日常。

好在很快,家中的阿姨便招呼大家入席,准备好的晚餐让气氛稍微回暖了一些。

---

时家的饭桌,与纪家的氛围截然不同。柳云细心而体贴,用公筷夹了一筷龙井虾仁放到纪鸢歌的碟子里,脸上透着一丝慈爱:“小霜说你喜欢吃龙井虾仁,我特意让家里的阿姨准备的,快尝尝看。”

纪鸢歌毫不推辞,夹起一个虾仁放入口中,眼里闪过一丝亮色,随后连声夸赞道:“果然特别好吃!”

时霜注视着她,眼神盈满了柔情与宠溺,温声叮嘱:“多吃点,别客气。”

而一向寡言的时天佑则沉默地观察着这一家人的互动,看得仔细又深沉。他从纪鸢歌的神态中,确认儿子时霜对这个女孩并非一时兴起,而是发自肺腑的一百个真心。似是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戒备,他低调地将转盘转到纪鸢歌面前,把龙井虾仁推到了她手边。

随后,他放下手中的筷子,直言道:“尽快安排两家人见个面吧。你这样不明不白就把人家女儿娶了,我们总归得表个态,不能让人家觉得我们不够诚意。”

事实上,时家的诚意早已付出过。时天佑曾和柳云一同登门拜访过纪家父母,仅礼物便是精心挑选,按照最高规格置办。那一次,他少见地展现出了最热情的样子,也坦白了自己与时霜之间的隔阂,承认处理不好父子关系,显得生疏。

四位长辈私下会面后,却一致选择隐瞒孩子们,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去处理感情。

听到时天佑的提议,时霜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跟他针锋相对,只是简短地应了一声:“嗯。”

纪鸢歌看向时霜,又看向时天佑。她突然意识到,这对父子实际上有许多相似之处。不仅眉眼间都是深邃中透着几分冷冽,性子也格外相近,同样惜字如金,所有话语都简单到只有几个字。

饭桌上的那道糖醋藕片,是时霜的最爱。纪鸢歌曾在参观时家的时候,分明听到时天佑亲自交代阿姨准备这道菜。可待到上桌时,却听时天佑随口道:“你柳姨特意让阿姨做的藕片。”

柳云闻言虽然微微愕然,却很快反应过来,连忙附和:“对对,快吃点吧。”

纪鸢歌不由得觉得有趣。明明是用心为孩子准备,却要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——典型的笨拙父爱。若是这件事发生在纪瀚文身上,情况一定截然不同:每次纪鸢歌夹藕片时,纪瀚文定会得意地强调一遍:“爸爸让阿姨特意给你做的,你看看爸爸多疼你!”

这两种表达方式,虽大相径庭,却都表现了父爱,只是性格使然罢了。

想到时霜曾提到高二那年,时天佑忘记林嘉忌日的事,那件事成了父子关系紧张的导火索。但经由今日的观察,纪鸢歌突然觉得其中可能另有隐情,时天佑未必真的如表面那般冷漠。

---

饭毕后,纪鸢歌发现时家有一间独立的茶室。她笑着对时天佑说道:“爸,要不要一起喝杯茶?”

时霜想跟着过去,但纪鸢歌却巧妙地“驱赶”了他:“你还是去陪柳姨吧,你又不爱喝茶。”

时霜闻言皱了皱眉,觉得纪鸢歌未免突兀。平日里,她也不见得爱品茶,怎么突然就和时天佑搭上了。这一定另有深意,但他担心时天佑会刁难她。就在他疑虑之际,却听时天佑镇定地开口:“就是喝茶而已,我还能欺负小鸢不成?”

时霜仍旧目光如炬地盯了一会儿两人,但最终还是选择离开,回到客厅。

---

时家的茶室装饰优雅古典,以对称美和平衡感为设计理念,通过屏风和半透明设计巧妙地分隔空间。在色彩上以温暖的木色为主,点缀着绿植与竹制品,烘托出宁静的气息,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。

纪鸢歌熟练地展示了一套如涟漪般低徊的茶艺,令时天佑顿然惊讶,感叹道:“小鸢还懂茶艺?真是厉害!”

纪鸢歌谦虚地举杯啜了一口,“以前学过一点,班门弄斧罢了。”

她边倒茶边从容地说:“您别惊讶,我今天单独找您喝茶,其实是想聊聊您和时霜的事。”

时天佑的神情微微一滞,茶杯在手中停顿了一秒。他垂下眼,自嘲一笑:“我和那臭小子,没什么可聊的。”

纪鸢歌的语气却坚定地打破了他刻意的冷漠:“您明明很关心他,却总爱摆出一副口是心非的态度。您知道吗,爱也是需要表达的呀!您什么都不说,什么都不做,这不就是在让你们慢慢疏远吗?”

这番话,让时天佑恍惚。他意识到,纪鸢歌的话并非第一次听到,柳云也曾反复劝他。他明白这些道理,可人一辈子的秉性,谈何容易改变。那些想说的话,几乎离嘴边只差一步,却常常转身压回了心底。

沉默里,他的脑海中浮现了那个高二的忌日,某些无法言明的记忆让他深深叹了口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