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章 奴契
类别:
年代种田
作者:
字数:1803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7:23
朱家村和江家村,为了争夺水源,吵得不可开交,最终拳脚相向。
不仅仅是这两个村子,凡是依河而居的村落,都为了河水的归属问题,闹得鸡犬不宁。
江羽回到家中,得知村里已经开始实行限水措施。
“村里的井水按照人头分配,三人一桶,不足六人者,可取两桶。”
江羽一家四口,每天只能取两桶水。
她到家时,两村的械斗已经结束。
这个消息,是参与斗殴的季明泽带回来的。
江家村向来齐心,村民们拧成一股绳,朱家村的人自然不是对手,最终只能妥协。
河里的水,也按照井水的分配规则来取用。
“是该限水了,天气越来越热,也不见下雨,再不限制,恐怕连喝水都成问题。”
季明泽叹了口气,语气里满是担忧。
“二丫,你带阿奚再去竹林里砍些竹子回来。”
江羽思索片刻,觉得任由河水这样敞着,在高温下会蒸发,还是用竹筒密封起来比较好。
“我明天再去县里买些瓦罐。”
未雨绸缪,做好储水准备总是没错的。
江羽眉头紧锁,目光投向平山,只见山上原本翠绿的树木,已经开始泛黄,星星点点,触目惊心。
如果旱情持续,恐怕山上的树木也难以幸免。
“江羽,还得储备粮食。”
季明泽的声音带着一丝沉重。
“我问过族长,今年的勘灾官迟迟没有下乡,恐怕是县令没有将灾情上报,没有朝廷的赈灾令,秋收之后我们还要照常纳税。”
季明泽脸色难看,路州干旱的消息早已传开,南安县令却迟迟不派人下乡勘察,其中的猫腻,明眼人一看便知。
“我知道了。”
粮食方面,江羽倒是不担心。
今天在县城,她已经了解过粮价,虽然有所上涨,但有平山上那一洞的金银珠宝,足够他们一家吃用。
真正让她头疼的,是如何避人耳目地将这些金银换成粮食。
再多的金银珠宝,也经不住人多消耗,她也不可能无偿供应,否则只会引来更多的觊觎。
“还是要种粮食。”
“还得为村里的人找到吃的,只有大家都吃饱了,才能安稳度日。”
两人正商议着,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。
“你们怎么来了?”
江墨打开门,看到江安林和江松宗站在门外,或许是因为手上沾染过鲜血的缘故,再次见到这两人,她心中竟没有一丝惧意。
被她目光注视着,江安林心中不由自主地升起一丝寒意。
“二丫,我们找你阿姐。”
江松宗藏在袖子里的手微微颤抖。
“进来吧!”
江羽从屋里走了出来,将两人迎进屋内。
说来这还是第一次在堂屋里招待他们,往常都是在院子里就吵起来了。
江安林父子俩坐在屋里,浑身不自在,还是江松宗率先打破了沉默,他起身从袖中拿出二两银子,递给江羽,带着歉意说道:“大丫,以前都是我们做得不对,今天过来,是特地来向你们道歉的。”
“这两两银子,算是赔偿你们的损失,希望你们不要和我们计较。”
“大家都是一家人,打断骨头还连着筋,你说是不是?”
白花花的银子摆在眼前,江羽却没有伸手去接,反而从怀中摸出一张纸,缓缓展开,提在手中。
“说来也巧,我这里也有一件事,希望大堂兄看在一家人的份上,不要和我计较。”
看清纸上的内容,江松宗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。
江安林心中顿感不妙,他猛地站起身,凑上前看清纸上的内容,只觉得天旋地转,仿佛天都要塌下来一般。
“你……你你,你怎么能这么对我?我可是你的亲大伯啊!”
那纸上赫然写着他的卖身契,他原本以为江羽只是说说而已,没想到她竟然真的敢把他卖了。
“瞧大伯您这话说的,您要不是我的亲大伯,我还卖不了呢!”
江羽轻笑一声,语气里带着一丝玩味。
“这入了奴籍嘛,生死就全凭主家一句话,要是不小心被打死了,也就是到官府报个数,赔些银钱的事儿。要是主家高兴,说不定还能放籍,重归良籍,只是这土地,恐怕就要重新置办了。”
江羽笑眯眯地看着两人的脸色,不给他们点颜色瞧瞧,他们还真当她是好欺负的。
江松宗脸色僵硬,喉咙发堵,他猜测,在粮食里动手脚的事情,恐怕已经被她们发现了。
“除了我爹,你还……还卖了谁?”
江羽挑了挑眉,故作神秘地说道:“唔……暂时还没卖,当然,如果谁惹我不高兴,我也不介意再卖几个,或者全部卖掉,也不是不可以。”
如果全卖了,老宅家里的田地恐怕就要全部充公了。
毕竟,奴隶连人都是主家的,哪里还有什么财产可言。
江松宗顿时松了一口气,还好,还好他的户籍还在。
“江羽,你这么做,就不怕族长把你逐出族谱吗?”
江安林气急败坏地跳脚,让他从一个好好的良民变成低贱的奴隶,他怎么可能甘心。
只是想来想去,也只有逐出族谱这一条可以威胁她了。
江羽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,她冷声说道:“大伯,你大可以去试试,我保证,在族长处罚我之前,我能把你们全家都卖了。”
“爹!”
江松宗赶紧喊了一声,生怕江安林把江羽惹急了。
想到家里的老爹老娘,还有妻儿老小,江安林悲从中来。
“大丫,既然你拿了我爹的卖身契,那你到底想让他做什么?”
还是江松宗聪明,卖身契在江羽手里,就说明江安林的主家是江羽。反正他们现在本来就不打算和江羽为敌,所以不必担心太多。可如果真的惹恼了她,她可是真的会杀人的。
敞亮!
江羽在心里默默赞了一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