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章 夺粮之谋

类别:年代种田 作者:字数:2361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7:12
金銮殿内,气氛庄严肃穆,陆扬端坐在龙椅之上,目光深邃地扫视着下方的三位重臣。他缓缓摇了摇头,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:“朕已派人暗中调查过,那温遥并非什么世家贵胄,仅仅是个身世飘零的孤儿。”

三位老臣心领神会,彼此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。

陆扬继续说道,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:“实不相瞒,温遥曾被母后贬入冷宫,度过了一段时日。”

话音一落,三位谋臣再次交换眼神,心中了然。先前只听闻皇上将冷宫赏赐给了温遥,并册封她为宛城县主,如今看来,这其中竟隐藏着如此隐秘的关联。

“她在冷宫中被幽禁了整整一年有余。”陆扬的眼神骤然变得锐利起来,仿佛一把出鞘的利剑,寒光逼人,“那宋澄思为了她,不顾一切地闯入皇宫营救,母后因此事龙颜大怒,当场气晕了过去。”

说到此处,他嘴角微微勾起,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,方才的紧张气氛似乎被一种难以言喻的玩味之感所取代。“朕曾亲自前往冷宫查探究竟,却发现那里早已焕然一新,与之前的破败景象截然不同。”他开始向三位大臣娓娓道来那日所见所闻。

听闻此言,三位大臣又一次以眼神交流,似有所悟。江宇小心翼翼地试探道:“陛下,难道您认为冷宫之中,暗藏着前朝秦国的秘密粮仓?”

“恐怕隐藏着的,远不止一个粮仓那么简单!”章廉连忙插话,语气肯定,“必定还藏有价值连城的珍奇异宝!否则,一个尚未及笄的稚嫩少女,又怎能做到如此惊世骇俗的成就?”

“说不定,这次宛城能够赈济灾民的粮食,皆是来源于此!”冯彰也忍不住感叹道,眼中充满了惊叹之色。

陆扬深吸一口气,眼神中闪过一丝阴霾,声音略带沙哑:“当日情急之下,朕才将冷宫赏赐了出去,如今想要收回,恐怕难如登天。”

江宇略微沉吟片刻,眼珠滴溜溜一转,嘴角勾勒出一抹充满自信的微笑,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:“事情也未必如此。陛下的金口玉言,自然不能轻易收回,但我们可以另辟蹊径,设法让宛城县主心甘情愿地将冷宫拱手相让。”

听到这话,陆扬的内心不由得有些蠢蠢欲动,但表面上却依然保持着帝王的威严与冷静。“人心难测,已经得到的东西,她又怎会轻易放弃?更何况,朕也不好以大义之名去劝说她,更何况中间还隔着一个宋皇弟。”

他在心中暗自思忖:身为一国之君,若是连这点手段都没有,岂不是显得太过无能?

冯彰见状,心中明白皇上这是在考验他们,于是再次挺身而出,恭敬地说道:“如今这局面,臣一时之间也难以拿出万全之策,不如宽限些时日,臣定当竭尽所能,想出妙计。”

陆扬满意地点了点头,心中略微放松了一些,笑着说道:“若是有绝妙的主意,朕倒是不急于一时。想必她也不会轻易将冷宫中的一切搬空。”

稍稍松了一口气,陆扬心中轻松了不少,笑着说道:“至于宋皇弟的事情,可以慢慢商议。如今大衍还有诸多事务需要他来处理。”

章廉眼珠一转,计上心来,建议道:“陛下,臣以为可以考虑适当削减大将军王的粮饷。如此一来,他无力供养如此庞大的军队,必然会遣散一部分士兵。”

“这岂不是等于变相削弱了大将军王的势力?虽然边疆局势尚未完全稳定,但若我国日渐强盛,陛下您或许就能亲自挑选忠诚可靠的将领,来制衡大将军王。”冯彰微微点头,表示赞同。

陆扬微微皱起眉头,陷入了沉思:“此事必须做得滴水不漏,不留任何痕迹,方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。”

他在心中仔细盘算着,若此事当真可行,那么殿试选拔出的三甲进士,皆是天子门生,对朕忠心耿耿,或可分庭抗礼?他在心中暗自思索,若能选拔出真正有才华、有能力的人才,便可在天下大势之中,重新夺回掌控权。

“二位大人所言极是!实在是妙计!”江宇热情地鼓掌,脸上洋溢着赞赏的微笑。

陆扬微微点头,语气坚定地说道:“既然如此,那么就由你们三位爱卿共同拟定一份详细的章程。待下次朝会之时,你们可在朝堂之上提出,朕会交由百官共同商议讨论。”他心中暗自筹划:无论最终结果如何,他都想尽力推动武科的设立,最好今年就能开始着手准备,以便明年春天就能见到自己的优秀门生。

“快看!我抓到了一条黄鳝!”温遥兴奋地从泥沟里举起一条滑溜溜的生物,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。“今晚又有美味佳肴可以享用了!”

站在一旁的宋澄思,心中却充满了震惊。这位小姑娘果然丝毫不怕脏,不仅亲自来到田间地头指导百姓,还毫不犹豫地卷起裤腿,直接跳进了水里。看着她如此兴高采烈的样子,宋澄思的心情也随之变得轻快起来,连忙跟着跳入河沟,帮助她一同捉拿黄鳝。

在温遥所处的时代,黄鳝早已濒临灭绝,只在博物馆里还能看到一些标本。起初,当她看到这种生物时,还以为是水蛇,直到听温嬷嬷说是美味的黄鳝,她立刻来了兴致,兴冲冲地跑到泥水里去捕捉。

往年的灾荒之年,几乎所有能吃的东西都被百姓们吃得一干二净。如今宛城的百姓已经有几个月不再为食物发愁了,黄鳝也终于有了繁衍生息的机会。只不过,数量依然不多,而且个头也很小,两人费了半天劲,也只捉到了十几条,便决定暂时收手。

随着宋澄思和温遥这种不怕脏、敢于拼搏的态度,百姓们最初对她们的畏惧和疏远也渐渐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亲近和信任。特别是温遥对农作物种植所拥有的专业知识,让大家更愿意主动与她探讨种田的问题。温遥话语不多,大部分时间都在认真倾听,但偶尔说上几句,却总能一针见血,直击要害。

尤其是她带来的那些新式农具,更是让百姓们眼前一亮。这些农具的外表看起来似乎与旧的没有太大差别,但使用起来却轻便省力得多,大大提高了劳作效率。村民们都对这位年轻的县主充满了敬佩和感激。今年种植的各种作物,无论是豆子还是高粱,都长势喜人,结出来的豆荚和高粱穗比往年都要大得多,玉米和红薯更是发育得极为良好。

温遥还让宋澄思找人给每个村子都打了两口水井,极大地便利了村民们的日常用水。在农忙到来之前,她还组织村民们一起修缮或者重新盖建房屋。虽然依旧是简陋的泥墙草顶,但却比以前坚固了许多。温遥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,对土炕进行了改良,烟道经过重新设计,使得冬天烧炕时更加省柴,取暖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。不仅如此,她还将房屋的高度增加了三寸,房间的宽度和深度也做了一些拓展,使得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。

一些头脑灵活的村民,观察到温遥特意安排人在养殖家禽,便开始商议是否可以向县主请求一些鸡苗来进行养殖。养殖局的人将此事汇报给温遥,温遥却摇了摇头,语气郑重地说道:“可以让他们来养殖局上工,按照工作时间来计算工钱。”她这样做,是为了推行科学养鸡的理念,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,并给鸡群投放防疫药物。可普通的百姓人家,又能做到这些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