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0章 伴读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2163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18
许萱清听了师长的夸奖,脸上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,他轻快地转身,小心翼翼地从马车上搀扶下碧希。
“老师,师娘,这位是阿茹,是我的邻家小妹,也是学生新婚的妻子。”他语气里充满了幸福,向两位长辈介绍道。
邢师娘闻言,顿时愣住了,她略带惊讶地目光在碧希和许萱清之间来回移动,眼中充满了疑惑,“你……成亲了?”她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略显拘谨、面带羞涩的年轻女子,忍不住问道,“这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事啊?”
许萱清笑着解释道:“就在三天前,回乡的时候,我们已经拜堂成亲了。”
邢夫子夫妇听后,更是震惊不已。
许萱清前途无量,如今更是成为了顺王的伴读,这无疑是将他推入了京城最尊贵的圈子之中,只要他愿意,无数的权贵之家都愿意将女儿嫁给他。
然而,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迎娶了那位青梅竹马的邻家女孩。
邢师娘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。想当年,她与丈夫也是青梅竹马,十四岁便嫁给了邢夫子,为他操持家务,悉心照料他的生活。她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,但始终默默地陪伴在丈夫身边,支持他追求自己的事业。
而邢夫子也从未辜负她的期望,从一贫如洗到金榜题名,两人始终相互扶持,同甘共苦,携手走过了数十年的人生岁月。
邢师娘自己出身不高,自然不会认为士子娶高门之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,她觉得自己没有白疼许萱清这个学生,他和自家老头子一样,都是不慕荣华富贵,为人正直清高的君子。
因此,她看向碧希的眼神中,也多了几分慈爱,就像是看着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般。
“快来,让师娘好好看看!”邢师娘热情地拉着碧希的手,仔细地打量着她,脸上堆满了笑容,“你今年多大了?我叫你阿茹,可以吗?”
碧希的脸颊泛起红晕,她轻声说道:“师娘好……我今年十三岁了。”
“十三岁啦,是属兔的呢……小南(许萱清的乳名)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,在这里千万不要客气,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一样……”
两位女人手牵着手,亲密地走进了内宅。许萱清与邢夫子对视一眼,彼此心照不宣地笑了笑,然后也一同前往书房,准备谈论一些正事。
“皇上怎么会突然点名让你去给顺王伴读?”邢夫子率先打破了沉默,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。
许萱清苦笑着摇了摇头:“说来话长,我曾在街市上偶然见过顺王一面,当时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,只是随意地打了个招呼。没想到顺王殿下是个喜欢寻乐子的人,在琼林宴上认出了我,就指名要我做他的伴读。”
邢夫子缓缓地点了点头,神情变得严肃起来:“你向来是个稳重可靠的人,只是这富贵云集之地,往往也是是非之地,你一定要更加小心谨慎,谨言慎行。有些时候……该装糊涂的时候,就一定要装糊涂。”
许萱清听出了老师话里有话,连忙放下手中的茶杯,关切地问道:“……老师您身为两榜进士,却甘愿做一个教书先生,莫不是当年在京城里遇到了什么不公平的事情?”
在邢夫子面前,许萱清向来不会有所隐瞒,因此问得也十分直接。邢夫子听后,佯装生气地在他的额头上轻轻地弹了一下。
“我刚说完要谨言慎行,你转眼就把我的话当成了耳旁风?!”邢夫子佯怒道。
许萱清却丝毫不在意,嬉皮笑脸地又给老师递上茶杯,讨好地说道:“学生知错,知错了。不过,有老师您的血泪史作为警醒,学生才能更加铭记于心啊。”
邢夫子无奈地接过茶杯,轻轻地吹了吹胡子,最终还是开了口。
“户部侍郎吴存章,你可认识?”
“略有耳闻,听说他是淮阳吴氏的子弟。”许萱清回答道。
邢夫子点了点头,继续说道:“二十六岁那年,我上京赶考,与我同行的,还有一位才学过人的友人,他的才华远胜于我,然而我却侥幸考中了进士,他却名落孙山。幸好吴存章的父亲赏识他的才华,便留他在府中做了一名幕僚。”
“我在翰林院待了三年。那时候,京城里有几个有名的公子,他们的才学都非常出色,经常有好文章传诵开来,其中以吴存章最为出名。”
“但我心里清楚,吴存章的才学虽然不错,但放在众多饱读诗书的学子之中,也只能算是平庸之辈。他那些广为流传的文章,实际上……大部分都是由我的那位友人代笔的。”
许萱清听后,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。
在那个时代,人们都喜欢附庸风雅,许萱清在京城里每天听到的最多的,就是谁的才学最好,谁在当年的金銮殿上出尽了风头。大魏有三大以文墨传家的书香世家,分别是姑苏谢氏、金陵韩氏和淮阳吴氏。
姑苏谢氏和金陵韩氏自然不必多说,它们是四大百年世家之二,家族的历史甚至比大魏国的历史还要悠久。
虽然随着近几十年来君权的收拢,他们在朝野之上的影响力已经逐渐衰落,但数百年的传承,使得他们的族人,无论男女,无一不是在琴棋书画方面样样精通的绝顶高手。
他们不像荆州高氏那样族大势大,祖上世代都位居权臣之列,但却是极为难得的清流望族,族人的品性温良清贵,在治学和才艺方面更是出类拔萃,人才辈出。
至于淮阳吴氏,只能算是一个后起之秀,并没有王谢两家的源远流长,但祖上传下来的教养子孙的规矩却极为严格,那些清规戒律都快赶得上庵庙了。
按理说,吴存章能在他们这一辈中脱颖而出,应该是非常出色的人才。怎么会是如此钻营取巧之辈?
“我听说这个人当年还是二甲前十名,科考总做不了弊吧。”许萱清疑惑地问道。
邢夫子无奈地扯了扯嘴角,叹息道:“因果轮回,报应不爽啊,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。没想到圣上那个时候想要制衡外戚,培养自己的新贵纯臣,特意扶持起了几个有家势的进士,反而将那些才华横溢的寒门书生,全都压在了后面。”
“进士科乃是为政取士,皇上如何取舍,也是为了社稷的稳定,我心里明白这个道理,可我就是过不了自己心里那道坎。”
“我忘不掉我的那位友人在自缢时眼中所流露出的不甘与遗恨,忘不掉他十年寒窗所付出的艰辛与苦楚。”
“我们辛辛苦苦地读书入仕,为的就是能够一展自己的抱负,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,没想到最终却只是沦为了权贵博弈的牺牲品。”
“老师我活了大半辈子,即便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,骨子里依然是个贫贱的种子,始终无法忘记自己寒门的出身。因此感到不平,因此感到不甘,所以,我才选择离开京城。”邢夫子语气低沉地说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