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章 金榜题名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2304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18
谢容斐对于那段往事,可谓是历历在目。犹记得当年,他的大伯父在朝堂之上,极力主张对敌开战,一度占据了上风,声势浩大。然而,最终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,大伯父被远远地派遣到南边去平定叛乱,英雄无用武之地。

他清晰地记得,最终被采纳的是宁王一系的提议。他们主张,除了由国库拨出赈灾的银两之外,还可以以内务府专供的名义,招揽那些富商巨贾,募集捐款,用以修建水渠,治理水患。而他的父亲,身为工部侍郎,这两年来更是多次亲自前往南方一带勘察地形,为的就是能够修建出完善的水利设施,以达到防洪抗旱的目的。

既然是朝堂上已经有了定论的政事,自然不能妄议皇帝的决策。需得将各方面的利弊都剖析清楚,以此来印证当初决策的正确性,然后再在其中补充一些个人的想法与见解,方为上策。

幸运的是,那段时间正值朝堂动荡,他的父亲特地给他讲述了许多内里的细节与门道。比起大多数对内情一知半解的考生来说,他的剖析,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最详尽周全的。

只不过……

此次春闱,是由寿王一脉在背后把持。若是他在考卷上大肆赞扬宁王一党的决策,岂不是明摆着要得罪寿王?

谢容斐在心中仔细地权衡了一番利弊,最终决定避重就轻,将草稿洋洋洒洒地写完。随后,他又细细地通读了两遍,并且重新润色修改了几处地方,确认没有任何问题之后,这才放下心来,开始认真地誊写起来。

当他交卷离场的时候,还有大半的考生依然在考场上奋笔疾书,埋头苦干。尤其是坐在第一桌的那个瘦小的身影,更是急急地挥舞着手中的笔,似乎想要在最后的时间里,尽可能地多写一些内容。

谢容斐心中暗想,总要让他知道,科举考试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够来出风头的地方。

他暗暗地哂笑了一声,然后便转身离开了考场。

许萱清是最后几个走出考场的人之一,李俊云和沈耘早早地就在外面等候着她了。

“阿澄!你怎么样?我看到你今天竟然用左手写字,你的手到底是怎么了?”李俊云语气焦急地问道。

许萱清的字写得又好又快,如果不是真的出了什么事,她不可能像今天这样,直到这么晚才出来。

李俊云不由分说地掰开她的手掌,只见她的两个手掌都布满了伤痕,有些地方已经结了痂,还有几根指甲断裂,几处地方甚至红肉外翻,看起来十分狰狞可怖。

许萱清见状,连忙宽慰道:“无事,只是些皮外伤,并没有伤到骨头,还能握笔写字。”

“你身上肯定还有其他伤吧?让我看看。”李俊云依然不放心,想要仔细检查她的身体。

“不行,我还得躲到放榜之后,等到一切尘埃落定。”许萱清轻轻地拍了拍李俊云的肩膀,示意他不用担心,“放心吧,三天之后我就回来了。”

这是目前来说,最为稳妥的办法了。即便李俊云心中依然不放心,但也只能无奈地接受。几人在宫门外客气地分道扬镳,许萱清尽量选择人少的地方走,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一个路过的行人看在了眼中。

“那不是……坏了!这可如何是好!”

那人意识到事情不妙,扭头就要跑去郑家报信。然而,就在这时,咻的一声,一支黑色的飞镖凭空而来,准确无误地扎在了他的颈侧。那人顿时倒在了地上,吐了两口鲜血,便没了气息。

殿试依然是由几位考官负责判卷,他们将挑选出来的前十名的卷子呈递到御前,由当今圣上亲自过目。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三日。三日之后,二百多名考生依次排列在章华门外,静静地等待着宣诏。

洁白的云朵从头顶上空慢悠悠地飘过,逐渐地,阳光也变得越来越炽烈。章华门外鸦雀无声,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许萱清仰起头,她知道,决定最终胜负的时刻,终于要到来了。

过了许久,一名内官手持拂尘,缓缓地走了出来,他清了清嗓子,然后高声宣道:

“宣,长安府许萱清,平江府沈耘,传义府赵善,济州府陈魏,京畿府梁兆琦,江州府葛荀,成都府娄敬,京畿府刘乐婴,江州府苏平耀,永平府袁冰,入殿觐见——”

这是,点出了前十名的名单了。

会试中名列第五的谢容斐,竟然不在其中之列。

考生们偷偷地用余光瞟向谢容斐,虽然没有人敢直接开口说话,但是他们眼神中交换的信息,却说明了一切。

谢容斐的心里涌上了一片阴影,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和挫败。

明明,他才是答得最好的那一个,只有他最清楚当年朝堂之上的内情。

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正步迈进殿门的那个瘦小的身影上。

他究竟,是耍了什么阴招?

集贤殿上,一位身穿黄色龙袍的老者正襟危坐。他已是古稀之年,须发皆白,看起来慈眉善目,和蔼可亲,然而,却又似乎总在不经意间,流露出一丝精明的光芒。

众进士跪倒在地,齐声高呼:“参见皇上,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
“平身!”永乐帝威严地说道。

众人起身之后,永乐帝扫视了一圈,最终,他的目光落在了许萱清的身上。

“你,叫什么名字?”永乐帝语气温和地问道。

许萱清上前一步,恭敬地回答道:“回陛下,学生许萱清。”

“原来是你!”永乐帝见她年纪轻轻,声音稚嫩,便微微一笑,“你师从何人呐?”

“学生出身长安府学,也师从燕竹生燕先生。”许萱清不卑不亢地回答道。

“燕竹生?”永乐帝闻言,笑着点了点头,“原来是他的学生,难怪,难怪!”

“朕看了你的文章,不论是农事、水文、地理、风土人情,无一不是头头是道,你小小年纪,为何涉猎如此之广啊?”永乐帝饶有兴趣地问道。

许萱清不紧不慢地回答道:“陛下谬赞了。学生曾跟随恩师整理各地的方志和物志,因此有所见识;也曾在书肆誊抄过几年书籍,所以书读得杂了些。”

永乐帝又笑着问道:“你又是如何知晓赤葭之地瘟疫盛行的?”

许萱清回答道:“学生跟随恩师游历西南地区时,曾遇见数名越境流亡的赤葭人,据他们所说,赤葭终年湿热,虫蛇盛行,赤葭人每年因虫蛇噬咬而死的人数不胜数,再加上气候炎热,所以多发瘟疫。”

永乐帝听后,满意地笑了。天知道当他看到这份考卷的时候,心里有多么震撼。

当大多数人都在附和吹擂朝廷的决策有多么英明睿智的时候,唯有这个孩子另辟蹊径,不提朝廷的对错,只是表明前人投石问路,后人才能知晓前方的道路。时过境迁之后,后世之人再来观看前世之事,才能豁然开朗,以史为鉴,即便亡羊补牢,也为时不晚。然后,她又一一分析了当时的局势。

对于一个国家来说,如果百姓不能安居乐业,那么必定会引起暴乱。所以,赈灾抚民才是第一要务。应该拨发赈灾银两,以工代赈,修建水渠,并且调遣一部分民工在山地和江河两岸多植草木。草木可以固定土壤,涵养水源,草木丰茂的地方,雨雪也会更加丰沛,即使降水过多,也不会发生涝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