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章 贡院风云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2973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18
二月十一,凛冽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花,给即将到来的会试增添了几分肃杀之意。各地的考生们怀揣着多年的梦想与希冀,如潮水般涌向贡院。

一辆略显朴素的马车缓缓驶来,在贡院外停稳。谢容斐身着一袭剪裁得体的锦袍,眉宇间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紧张。他身旁的小厮,小心翼翼地抱着御寒的衣物,饱腹可口的干粮,以及手炉炭火毛毯等物什,生怕有所闪失。

贡院门前早已人头攒动,嘈杂声鼎沸。来自各地的考生们摩肩接踵,翘首以盼。他们眼中燃烧着对功名的渴望,也夹杂着对前途未卜的忐忑。只待吉时一到,那扇象征着机遇与命运的院门洞开,他们便将如离弦之箭般,奋力冲向那未知的未来。

许萱清与李俊云抵达贡院时,时间已是不早不晚。两人皆是布衣素裹,神色平静,只是手中紧紧提着的考篮,透露出他们内心的几分紧张。陆昌则像一只喋喋不休的麻雀,围在两人身边,嘴里不停地念叨着。

“衣服够不够厚啊?这贡院里头阴冷得很,可别冻着了。有没有带个毯子,好歹能盖一盖,暖和些……”陆昌的脸上写满了担忧,仿佛即将参加科举的是他自己。

“阿澄,你一定要好好吃饭啊,可别一写顺手了,连饭都忘了吃。你不比俊云兄结实,身子骨弱,更要注意着点……去年考完秋闱,你可是足足病了小半个月呢!” 陆昌絮絮叨叨地说着,硬是将自己身上那件厚实的袄子披在了许萱清身上,又从怀里掏出十几个热气腾腾的煮鸡蛋,分别塞到两人手中。

许萱清微微一笑,将煮鸡蛋小心翼翼地与馒头放在一起。她的考篮里,除了御寒的衣物外,还有一只装满热气腾腾的水囊,几个用粗粮制成的白馒头,几块散发着诱人香味的酱饼子,以及邢师娘亲手腌制的一小罐子腌菜。这些都是为了应对这几日艰苦考试的必备之物。

终于,在无数考生翘首以盼的目光中,贡院的大门缓缓敞开。几名身着制服的衙役手持长鞭,厉声喝令着考生们排队接受搜身检查。队伍顿时骚动起来,考生们一个个神情紧张,生怕自己身上携带了什么违禁之物。

然而,总有一些人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。几个一看就知道是权贵之家的公子哥,只是与守门的官兵打了个招呼,便大摇大摆地越过长长的队伍,径直走了进去,引得不少考生暗自腹诽。

“嘁!不就是会投胎嘛!”陆昌也忍不住低声嘟囔了一句,脸上写满了不忿。但他很快便收敛了情绪,转过头,郑重其事地拍了拍许萱清的肩膀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澄弟,你可是咱们长安府之光,这次会试,至少要拿个前十名回来,给咱们长安府争光!”

话音未落,他便注意到许萱清那略显苍白的脸色和略显孱弱的身子。他心中一凛,意识到自己可能给许萱清带来了太大的压力,连忙改口道:“当然,考不中也没关系,你还这么小,以后还有机会,过几年还可以再来嘛!”

许萱清闻言,不由得哈哈一笑,抬起拳头,轻轻地在陆昌的肩头捶了一下,笑着说道:“放心吧,陆大哥,我会尽力的。”

“我们要进去了,你快回去吧,还能睡个回笼觉。”许萱清笑着说道。

陆昌也哈哈大笑,摆了摆手,说道:“好,好,你们进去吧,我就不耽误你们的时间了。”说完,他便转身离去,远远地朝他们挥手示意。

会试期间,京城卫戍部队负责协助礼部,共同承担贡院的安保工作。巡城指挥使谢含妤身披铠甲,骑着高头大马,面色冷峻地注视着考生们依次入场。他锐利的目光扫过人群,不放过任何可疑的迹象。突然,他敏锐地捕捉到一道熟悉的目光。那是他二弟谢容斐,正朝他投来得意而又讥讽的一瞥。

谢含妤对此视若无睹,只是微微皱了皱眉头,便将目光转向了别处。他与这位二弟向来不睦,也懒得与他计较。他继续履行着自己的职责,警惕地扫视着四周。突然,他的余光瞥见一张有些熟悉的白净面孔,在拥挤的人群中一闪而过。他本能地转头望去,却又被乌压压的人群遮挡住了视线。

那张面孔,清秀而略带稚气,眉宇间似乎带着几分淡淡的忧郁。谢含妤觉得,自己似乎在哪里见过这张面孔,却一时想不起来。这时,一名下属快步走上前来,向他禀报公务,他便暂时将此事搁置在了一旁。

许萱清身材瘦小,在拥挤的人群中,不时被推搡得东倒西歪,几乎要跌倒在地。幸好有李俊云在一旁紧紧地护着她,这才没有发生意外。两人随着人流缓缓移动,足足排了一个多时辰的队,才终于轮到他们接受搜身检查。

许萱清毕竟有过乡试的经验,对于搜身检查的流程早已熟稔于心。为了防止作弊,她早已在身上做好了伪装。

她小时候生活困苦,经常饿肚子,在遇到燕先生之前,几乎没吃过几顿饱饭,小小年纪就落下了胃病。这副身子长年纤瘦如竹竿,除了微微鼓起的脸蛋和略带肉感的小手,几乎没有少女应有的圆润曲线,因此,即便被搜检的官兵粗略地搜查了一遍,也并未发现任何端倪。

进入贡院后,每位考生都会被分配到一个独立的号房。然而,在号房的分配上,却没有任何人可以享受特权,即便是王公贵族,也必须老老实实地抽取号牌,然后按照号牌上的号码对号入座。

许萱清抽到的号房,位置说好不好,说坏也不坏。说它好吧,它远离那些散发着恶臭的坑号,不会被污浊的气味熏扰。但说它不好吧,它地处偏僻,终日不见阳光,阴冷潮湿,仿佛一个冰窖,冷得人直打哆嗦。

许萱清裹紧了身上的单薄衣衫,从考篮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小巧的瓷盒,用手指挖出一小块散发着刺鼻气味的药膏,放在手心,然后用力地搓揉着双手。直到双手被搓得发热,她才将手掌捂在自己纤细的脖颈两侧。

这是一种具有镇痛消肿功效的药膏,是上次她不小心崴了脚时,燕先生送给她的。在收拾行囊时,她无意中看到了这个瓷盒,便想起了它的特殊功效,于是便随身携带了。

随后,她又从考篮里取出号房里配备的被褥,裹在自己的双腿上,用以抵御地面的寒气。这样,她便可以垫着被褥,安稳地坐上一整天。而且,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,被褥也不会因为长时间的冰冷而变得僵硬,让人难以入眠。

考卷是在第二天才正式发放的。第一场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。

许萱清虽然身子骨孱弱,但她的头脑却异常聪慧。她自幼熟读四书五经,早已将这些经典著作烂熟于心。这些年来,随着阅历的增长,她对于这些经典也有了许多新的理解和感悟。她一目十行地浏览完试题,心中便已有了大致的思路。她不慌不忙地开始在草稿纸上认真地打着腹稿,一边慢条斯理地研磨着墨条,准备下笔。

从六岁起,她就开始在书肆里抄书挣钱。大量的抄写工作,不仅让她广泛地涉猎了各种书籍,也让她熟练地掌握了草书、行书、楷书、隶书、篆书等多种字体。

因此,即便号房里寒冷刺骨,冻得她手止不住地哆嗦,她笔下的行草依然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,笔走龙蛇,写得极快。

写完草稿后,她又仔细地增删修改了几处,然后再次拿起药膏,搓热双手,小心翼翼地将草稿上的内容,用一种古雅飘逸的馆阁体,一笔一划地抄写在答卷上。她的字迹工整娟秀,笔画流畅自然,充满了书卷气息。

对于书本上的内容,许萱清向来能够做到熟记于心,融会贯通。因此,前两场考试,她都早早地完成了答卷。

第三场考试的内容是经史时务策,总共有五道策问,分别涉及工、农、吏、法、民等领域。实际上,若是想要面面俱到,所涉及的范围绝不仅限于此。

这些年来,许萱清跟随燕先生游历四方,除了书本上的学识外,她还亲眼见识过各地水渠的规划和开凿,见识过饥荒时期赈灾救民、安置和疏散流民的种种措施,也见识过监察御史巡视蜀地,在短短半个月内,便查处了几十名贪赃枉法的官吏。

由于燕先生声望极高,她还有幸翻阅过多地府衙积年累月的政事记案。这些经历,都为她解答策问题供了丰富的素材。

她一手扶着衣袖,一手轻轻地磨着墨条,仔细地琢磨了一会儿题目,才正式下笔,一气呵成地写下了自己的答案。

贡院并不提供三餐,但会按时供应热水。馒头一旦冷透就会变得又冷又硬,难以入口。许萱清便将馒头掰开,夹上一些腌菜,然后将馒头贴在盛着热水的陶碗上,捂热一会儿,再一口馒头一口水地吃完。

为了节省蜡烛,到了晚上,她也不挑灯夜战。用药膏捂热了手脚后,便把自己裹得像一个蚕宝宝一样,沉沉地睡下了。

或许是号房里阴冷彻骨,让人难以安稳入眠,夜里辗转反侧之际,她又不自觉地梦回了遥远的岐山村……

梦中,祖母依然是那个干瘦矮小的老婆子,如同庙里供奉的夜叉一般凶神恶煞。她手握着一根带着尖刺的藤条,一边狠狠地抽打着她,一边痛骂着不堪入耳的话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