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 赌局迷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2095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18
摘星楼内,笑声如潮水般涌动,盖过了窗外的喧嚣。

“这谁家的小娃娃?莫不是背后有人替他买了这解元之名吧?”一个尖锐的声音带着几分嘲讽,在人群中格外刺耳。

“考进士可不是小孩子能掺和的事,简直是胡闹!”另一人附和道,语气中充满了不屑。

议论声、质疑声此起彼伏,原本那些押注许萱清的人,纷纷如避瘟神般撤回了自己的赌注。

摘星楼三楼,临街的一间雅室内,一根骨节分明的手指轻轻推开窗户的缝隙。

秦磊深邃的目光追随着许萱清三人渐行渐远的背影,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,旋即又将窗户轻轻合上。“倒是个鬼灵精。”他低语道,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,仿佛在评价一件有趣的玩物。

陆昌回头望去,摘星楼已在身后变得模糊,他们已行至朱雀街的尽头。他连忙加快脚步,追上许萱清二人,挠着后脑勺,一脸困惑地问道:“澄弟,这是怎么了?难道你不想别人押你?”

许萱清早已收起了脸上那副憨厚的笑容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深沉。

“赌局有诈!”他压低声音,语气坚定。

“什么诈?”陆昌更加摸不着头脑。

许萱清确认摘星楼已远远地被抛在身后,四下无人,这才开口道:“你觉得,赌坊是做什么的?”

陆昌不明所以,脱口而出:“赌钱啊。”

“那赌坊东家为什么要开设赌坊呢?”许萱清循循善诱。

“当然是为了挣钱。”陆昌理所当然地回答。

“不错,就是为了挣钱。”许萱清赞同地点点头,继续说道:“他们想挣钱,就必须让老百姓输钱,让他们押错。可他们却任由那些荐官四处散播举子的底细,并且口径一致地推荐外地举人。这难道不奇怪吗?”

“天下举子何止千千万,来自五湖四海,普通百姓又怎么可能探查得一清二楚?合州地处岭南,寻常百姓通过陆路、水路,最快也要三个月才能抵达京师。也就是说,调查举子的荐官,至少要在十月底就要启程返京,才能赶得上这次赌局。”

许萱清顿了顿,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:“可我方才问过的荐官,却连佟举人十一月中旬喜得一对龙凤胎都知道得一清二楚。这样的传讯能力,绝非普通的平民百姓能够做到。”

“那些所谓的‘点头官’又是什么?可不是什么点头决策的官员,而是岭南一带对负责清点人头的小吏的戏称罢了。”

“至于那佟景的曾祖父,的确曾经为官,却是通过举孝廉当上了一个小县丞,字都不识几个,又何来佟举人继承了曾祖父天分之说?”

“还有那个掩面羞愧的私塾先生,其实也是个半吊子,只会教人识字念书,对经义一窍不通,自然轻易就被我问倒了。”

“若非我曾跟随燕先生游历过岭南,识得一些当地方言,还曾在码头见过冒着烈日曝晒点卯的佟景,恐怕真要以为那佟举人是天降之才,无人能及了。”

许萱清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寒意:“起草这份说辞的人很聪明,他说的全是事实,谁都挑不出错,可偏偏在细节上巧妙用语,模棱两可,如细细的金砂一般,把一个普通人装点成下凡的神人,让人防不胜防。”

“如此耗费心血、银钱搜集来的底细,难道真的只是为了从赌客手里赚取一两茶水钱?这天底下又岂会有这样的好事?”许萱清反问道,语气中充满了怀疑。

陆昌听得云里雾里,仍然有些不明白:“那是为了什么?”

“还记得梁四公子吗?我看了榜单,他身上的注额已高达六十万两之巨!倘若那日他被构陷成功,这些银钱岂不就全都流入平安赌坊的口袋了?”许萱清解释道。

李俊云恍然大悟:“你是说,是平安赌坊故意让人押错?”

许萱清点头:“我已打听过了,平安赌坊背后的东家是郑贵妃的娘家。若我没有猜错,那些荐官是郑家有意安排的,故意混淆视听。”

“权贵之家有权有势,不好招惹,所以他们极力宣扬圣上欲重用寒门子弟之事,诱导赌客在出身低微的举人身上下注。而沈耘和我,就是他们千挑万选出来的两个最佳诱饵。”

“沈耘名声远扬,学富五车,却只是布衣出身,背后无人撑腰;而我,连中四元,实际上只是个十四岁的少年,防备心弱,更无自保能力。”

许萱清的声音越发低沉:“只要我们在会试前一天发病、中毒、掉进河里,甚至惹上官司,平安赌坊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赚得盆满钵满。”

“所以,一旦有很多人押了我,我就完了。”许萱清的声音中充满了危机感。

陆昌万万没有想到,这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惊天的阴谋,心中顿时充满了后怕:“澄弟……我差点就害了你!”

许萱清拍了拍他的肩膀,安慰道:“这与你无关,能让大家认识到我还年幼,反而是一件好事。只是这里是天子脚下,万事不可轻狂,以免横生枝节。”

“我再也不会了。”陆昌保证道,语气中充满了悔意。

李俊云问道:“那你现在想怎么做?”

许萱清摇了摇头:“我也不知道……明日,我去问问先生吧。”

三人正说着,早已远离了朱雀街,来到了瓦市。这里人声鼎沸,热闹非凡,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各种八卦。

漫天充斥的叽叽喳喳声,将清新的春天闷成了聒噪的酷夏,让人感到一阵烦躁。

陆昌向来喜欢热闹,他好奇地跑过去打听,才听人说文国公府的三小姐是乡下农妇养大的,年前才被接回府,那农妇上门去看望,结果在国公府门口撒泼耍赖,丢了好大的脸。

原来,自从家宴之后,许秀春果然被禁足在自己的院子里。她走动不得,便将所有的怒火都发泄在下人身上,把他们磋磨得叫苦不迭。

王氏也很快请来了西席和教习嬷嬷,想要好好教导她一番。然而,许秀春的脑子里根本装不进二两墨水,更听不得那些文绉绉的话,屡屡顶撞,把两位先生气得不轻。

她被禁足在府里,刘氏母女却坐不住了。

许秀梅苦等了多日,都等不到自己的妹妹来接她们去谢家看看,心里焦急万分,便怂恿刘氏去文国公府叫门。

刘氏心里清楚自己的女儿是假小姐,本就心虚,自然不敢轻易上门。

可她耐不住许秀梅的各种诱哄,什么“二妹虽然是假的,可娘救了她们公府小姐是真的,她们就该对娘感恩戴德”,什么“娘养了二妹十多年,去看看养女也是应该的,上门是客,文国公府怎么也会送些东西给咱们”等等。刘氏听得心动不已,最终还是决定冒险去文国公府走一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