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 夺嫡风云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2131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18
前朝那位名满天下的李颐,少女时期便已诗才斐然,她笔下的诗篇,字字珠玑,情感真挚细腻,却并未在当时的文坛掀起波澜。

反倒是后来,经历了英年丧偶、家道中落的种种变故后,她所创作的那些哀婉凄凉的词调,才真正引起了人们的共鸣,备受赞誉,流传至今。

由此可见,诗词一道,若想在才名上更进一步,仅仅拥有才华是不够的,还需得以真情实感打动人心,方能有所成就。

而谢雪樱,正是在两年前,当今先皇后驾崩之时,写下了一篇情真意切、哀婉凄厉的悼文。此文一出,闻者无不为之动容,听者无不潸然泪下,令人不忍卒读。

时至今日,这篇悼文依然被供奉在皇家寺庙之中,每日都有无数香客慕名前来,虔诚拜读。

谢雪樱也凭借着这篇悼文,一举奠定了她京城第一才女的地位。才、貌、德三者兼备,使得京城之中的人们,无不以能够结交谢家大小姐为荣。

有了谢雪樱这块美玉在前,谢雪绒为先皇后抄写的百遍梵文佛经,便显得黯然失色,无人问津了。

谢雪绒扪心自问,自己的才学并不比谢雪樱差,只是在两年前,因为一步之差,从此在名声上便矮了一头,这让她如何能够甘心?

谢雪樱有她的父兄,可以为她四处奔走,打点关系,开拓门路,处处给予她帮助。

而反观自己,虽然有祖父的疼爱,但谢老国公的性情迂腐,平日里除了指点自己的文才,偶尔夸赞几句之外,从不主动帮她扬名立万。

至于她的父亲和兄长,就更不用说了,他们只是一味地安于现状,不求上进。别说是帮助自己了,他们若真有门路,也不至于混到如今这般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。

她谢雪绒能够有今天,完全是靠着自己一点一滴地努力拼搏,才争取来的。原本,就算自己的相貌比不上谢雪樱,可她贵为文国公的嫡女,不管怎么说,名义上的身份都要比谢雪樱尊贵几分。

然而,天意弄人,她现在连文国公嫡女的身份,都快要保不住了。

她体质娇弱,需要每日都饮用一盏羊奶燕窝,来滋补身体。以往,这燕窝都是按时按点地送到清荷院的,可前天却足足晚了半个时辰。

经过杜鹃一番打听后,她才知道,原来是厨房要优先炖煮给三姑娘的补汤,这才将她的燕窝往后推迟了。

瞧瞧,如今就连府里的下贱奴才,都敢欺负到她的头上了。

她也不知是谁在背后指使,这些天来,她敏锐地察觉到,除了祖父和四弟对她一如既往之外,她的父亲、母亲和兄长,都明显地对她冷淡疏远了许多。

她虽然占据了原本属于别人的位置,可这也不是她造成的过错啊,他们怎么能够如此对待她呢?她谢雪绒又是何其无辜,老天又是何其不公啊!

想到这里,她不禁在心中暗自叹息。祖父疼爱她,看重她,这的确不假,可他未免也太不近人情了。

他明明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十分尴尬,日子过得如此艰难,却始终不肯帮自己出头,反而还觉得她多愁善感,嫌弃她的诗矫揉造作。

接连几天,她都夜不能寐,苦苦地筹谋着自己日后的出路。

她心里很清楚,祖父的宠爱是万万不能丢的,祖母、父亲、母亲和兄长,也都需要她小心翼翼地去讨好。至于二房那边,她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针锋相对了,如果可能的话,她还得想方设法地与他们交好。

说到底,她终究不是父亲母亲的亲生女儿,二房那边就算有什么过节,也应该去找许秀春的麻烦,和她又有什么关系呢?

幸好许秀春是个蠢货,无论做什么都讨不了好,有她做挡箭牌,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了希望。

心中盘算着这些,谢雪绒继续装作天真烂漫的样子,机灵乖巧地与祖父探讨着四书上一些不懂的地方。就在这时,宫里来了人,宣谢老国公进宫觐见。

谢雪绒很想打听一下,宫里究竟是为了什么事而来,可跟来的小太监却摇了摇头,表示自己并不知情。倒是二老爷在下衙回来之后,带回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。

原来,这次春闱所定下的两位副考官,都是文渊阁的大学士。可其中一位冯大学士,今日却被人弹劾,指控他收受考生的贿赂。大理寺奉命前往冯大学士的府邸搜查,果真搜出了赃物。

不过,这些赃物并非是什么真金白银,而是几幅前人大家所留下的墨宝,可谓是有价无市。

冯大学士本意并不想知法犯法,只是他实在太喜欢这些墨宝了,便打算先拿回去品鉴两日,然后再归还回去。谁曾想,第二天就被御史台的人奏到了御前,证据确凿,冯大学士百口莫辩,最终被革职查办。

而顶替冯大学士位置的,却是鸿胪寺卿卢恩达。

也许别人不知道,但谢允安却心知肚明,卢恩达是实实在在的寿王党。

卢恩达插手科举,就相当于寿王在春闱之中张开了一张大网。这届的进士们,都将会成为卢恩达的门生,也就相当于为寿王招揽了一大批可以效忠的人才。

这一切,应该都是寿王的手笔。

二夫人曹氏听闻这个消息后,喜出望外,激动地说道:“谢家底蕴深厚,老爷又身负要职,寿王殿下对那个位置虎视眈眈,必定会想方设法地拉拢咱们,肯定会把斐儿的名次往上提一提的!”

要知道,科举终究是为朝政服务的。尤其是金榜前二十名,往往并非单纯是谁答得好,谁就能拿到更好的名次。

回想三年前,那位才名响彻京城的侍郎公子余泊晖,是多么惊才绝艳的人物啊。他明明拥有状元之才,却因为圣上有意重用寒门子弟,硬生生地将他划到了第四名。

仅仅一名之差,就是一甲和二甲的区别,听起来好听,实际上却差之千里。这要是落到自己儿子的头上,曹氏可不得为此糟心死了!

二老爷的心里也十分激动。当今圣上已经年过七旬,身体也越来越不中用了。十年前,太子被废黜,贬至陇西,至今都没有再立储君。

寿王,是众多皇子之中呼声最高的一位,他在朝堂之上往往能够一呼百应,拥有着众多的拥趸。无论是他的野心、手段,还是势力,都不是宁王、端王等人所能匹敌的。

这些年来,他明里暗里地向寿王示好过几次,也都得到了回应。他相信,寿王也愿意招揽自己。

可正因为寿王的势力太过庞大,他反而显得泯然众人,无法凸显出自己的重要性来。只有做出更多的成绩,才能得到寿王更多的重视。而这次科举,便是一个绝佳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