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章 风云起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2235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14
德阳殿上,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。往日里还能寻到一两个告病请假的官员,今日却是一个都不缺席,仿佛有什么无形的引力,将他们牢牢地束缚在了这权力漩涡的中心。

他们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,而是早已被卷入了这场风暴的边缘。

京兆府审讯的犯人,自称是已故先太子的遗孤,要状告当朝太尉,这消息如同野火般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蔓延开来。

传言说,那位皇太孙准备的证据,堆起来足有一辆马车之多,经过一夜的发酵,更是被渲染得神乎其神。

有人说,证据何止一车,怕是十车都不止!更有人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位先太子之子,说他宛如谪仙下凡,俊美无双,世间罕见。

当然,其中不乏以讹传讹的成分,但空穴来风,未必无因。

昨夜,不知有多少官员冒着宵禁的风险,偷偷摸摸地外出打探消息。无论是皇太孙的现身,还是太尉被弹劾,都足以撼动朝野,没有谁能够置身事外。

他们无法进入戒备森严的晋王府,便如同无头苍蝇一般,将京兆府府尹汤瑞团团围住,软磨硬泡,希望能从他口中探听到一丝半点的风声。

可怜的汤瑞,一夜之间接待了数十拨访客,熬得双眼通红,精神恍惚,连爬台阶都险些一脚踩空,跌了个狗啃泥。

此刻,面对皇帝的询问,他更是双腿一软,直接跪倒在地,声音颤抖地说道:“微臣……微臣尚未审定。”

豆大的汗珠,顺着汤瑞的额角滚落,他心中叫苦不迭,恨不得一头撞死在这金銮殿的柱子上,一了百了。

当初接手这个案子的时候,他还以为是天降政绩,没想到却像捅了马蜂窝一样,接连牵扯出江州良氏、先太子,甚至是当朝太尉。

这都是些什么事儿啊!

他的命,怎么就这么苦呢?

御座之上,皇帝陛下看似漫不经心地翻阅着奏折,实则目光如炬,将汤瑞的窘态尽收眼底。

他的眼神里,没有丝毫的责备之意,反而带着七分的君王威严,三分的关切之情。

“朕也听说了,”皇帝缓缓开口,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,传遍了整个大殿,“审问刺杀魏卿的嫌犯,却审出了江州良氏的遗孤。有人击鼓鸣冤,状告太傅杨秋皓,又有人自称是先太子之子,同样要状告他。汤爱卿那里,真是热闹非凡啊。”

没有拐弯抹角,也没有威逼利诱,皇帝陛下直接将事情摆在了台面上。

他似乎比任何人都渴望真相,又比任何人都更加严谨、公正,不容许任何人欺瞒。

他是一位内政修明、怀瑾握瑜的明君。

“回禀陛下,”汤瑞战战兢兢地说道,“那刺杀魏大人的嫌犯,的确与死去的良氏族长夫人颇为相似。至于其他的……微臣实在无法断定,也不敢妄下结论。”

无法断定,是因为先太子之子身份特殊,牵涉甚广;不敢断定,则是因为太尉杨秋皓位高权重,远非他一个小小的京兆府府尹所能得罪。

皇帝陛下缓缓点了点头,并没有过多地责备他,只是将目光转向了站在左侧,微微低着头的晋王刘熙,又看了看手持笏板,神情淡定的太尉杨秋皓,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。

“不管怎么说,”他将手中的奏折轻轻放下,目光扫视着殿内肃立的大臣们,语气郑重地说道,“如果那人真的是先太子之子,是朕的皇太孙、好侄子回来了,那朕倒也可以放下这副重担,去封地颐养天年了。”

皇帝陛下的儿子们大多都拥有自己的封地,他自己也曾在被立为太子之前,担任楚王,并多次表示希望能够前往封地,过上逍遥自在的生活。

当年,若非先太子一再挽留,他恐怕早就离开京都,前往自己的封地了。

他这番话的意思是,如果孔黎的身份最终被证实,他就是真正的皇太孙刘琅,那么皇帝陛下就要禅让帝位了吗?

朝堂之上,顿时一片哗然。

大臣们顾不得礼节,纷纷惊慌失措地跪倒在地,向前爬行,恳求皇帝陛下收回成命。

那些以敢于直谏而闻名的御史们,更是当场就要以死明谏,他们声泪俱下地控诉着皇帝陛下,说他乃是圣明之君,怎能置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于不顾?他们要求陛下前往太庙和皇陵,焚香祭拜,向列祖列宗请罪。

御史中丞魏光嗣更是哭得涕泗横流,鼻涕都蹭到了汤瑞的衣袖上,汤瑞一边劝慰着他,一边暗暗叫苦。

群情激昂,人声鼎沸,整个大殿乱成了一锅粥,直到皇帝陛下猛地用镇纸拍击御案,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,才勉强恢复了肃静。

“先帝在世时,”皇帝陛下缓缓解释道,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,又似乎夹杂着些许如释重负的解脱感,“就已经亲封刘琅为皇太孙。皇太孙的含义,还需要朕亲自给你们解释吗?”

朝臣之中,只有晋王刘熙始终低着头,一言不发。

只是他的眼睛,却时不时地向着皇帝陛下的方向瞟去,眼神复杂难辨。

而太尉杨秋皓,则如同老僧入定一般,木然地盯着手中的笏板,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。

皇太孙,这个词的分量,实在太重了,根本不需要过多的解释。

皇太孙,意味着如果太子能够顺利登基,他就是未来的太子,是新朝的储君。

皇太孙,也意味着如果太子不幸早逝,他就可以在皇帝驾崩之后,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,成为新一代的君王。

那个原本应该成为皇帝的人,现在回来了。

“刘琅早已不是皇太孙了!”就在一片喧嚣之中,忽然有人大声喊道,“只因祖宗法度有云,帝位应父死子继,断无父死侄继之理!”

这条法度,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皇室血脉的纯正传承,另一方面,也是为了避免皇室内部陷入残酷的权力斗争。

说出这番话的人,是当朝丞相,成坚。

刚才,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皇太孙的出现所吸引,一时之间乱了方寸,多亏成坚及时出言提醒,才让他们猛然醒悟。

“正是如此!”有人立刻附和道。

“本官怎么就没想到呢?”许多人懊恼地说道。

就在众人窃窃私语,议论纷纷之际,一个人的出现,打断了他们的交谈。

那是掌管王室亲族事务的宗正大人。

在大周朝,宗正一职,通常由皇族内部德高望重之人担任。

无论是新帝登基,皇室举办婚礼,还是后宫诞下皇子公主,一切与皇室相关的礼仪事务,都由宗正负责。

因此,验明孔黎的真实身份,自然也在宗正的职责范围之内。

他的出现,意味着事情已经有了最终的定论。

“怎么样?”

皇帝陛下从御案后站起身,神情紧张而激动,紧抿的薄唇微微颤抖,脸上的肌肉也变得有些僵硬,眼中更是充满了复杂的光芒。

“回禀陛下,”宗正跪倒在地,恭恭敬敬地叩首道,“微臣查验了出生玉牒、皇族信物,并与他进行了详细的对答,可以确定……孔黎,他就是先太子的嫡子,刘琅。”

朝堂之上,一片死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