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 局中人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866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14
他们的衣角轻轻拂过,宛如古老琴瑟拨动后的悠长回音。

“蔡康,他,招了。”

二楼的雅致房间内,刘熙开门见山,语带沉重。

蔡康,正是那因贪墨赈灾款项而锒铛入狱的官员。

而孙坤,不过是卫尉军中一名职位卑微的校尉。

“哦?晋王殿下特意告知草民这些,有何深意?”孔黎不动声色,指尖轻旋着手中的茶杯。

“兄长,”刘熙语气焦急,“蔡康供述,孙坤曾于多年前,在监牢中私自处决一名八岁孩童。言之凿凿,直指那是锦安十五年的旧事。我思来想去,总觉得此事与兄长脱不开干系。”

锦安十五年,那场焚毁驿站的大火,以及那被彻底抹去姓名的皇太孙。

孔黎放下茶杯,抬眼直视刘熙。

“晋王殿下,”他缓缓开口,语气坚定,“我想,找回属于我的名字了。”

寻回姓名,重获身份,这才是他重返京都的真正目的。

哪怕,为此要与那个深不可测的可怕之人为敌。

晋王刘熙向来以沉稳冷静,如沐春风的姿态示人,然而听闻孔黎此言,也不禁神色大变。

他眼底的担忧瞬间被某种复杂的情绪所取代,嘴角扯出一抹略显僵硬的笑容:“兄长此话何意?重获身份,并非难事吧?”

他的手无力地垂在膝盖上,拇指漫不经心地摩挲着腰间玉玦上的纹路。

那玉玦上,赫然阴刻着一条栩栩如生的蟠龙。

孔黎是侥幸逃生的皇族血脉,只需一道奏疏呈于御前,待验明正身,便可重归宗室。

届时,无论是抚恤还是封赏,皆取决于当今圣上的旨意。

然而孔黎却说要找回姓名,这似乎意味着,他并不打算走这条寻常之路。

两人隔着一张矮几相对而坐。

刘熙竭力掩饰着内心的不安,而孔黎却显得从容不迫。

“是我,逼迫蔡康供出孙坤的。”

孔黎轻描淡写地说道,仿佛在讲述一件与自己毫无关联的事情。

“为何?”刘熙追问。

他之所以亲自提及此事,正是因为怀疑孔黎涉身其中。却不料对方竟如此坦荡,反而令他措手不及。

“因为,我明明逃出了驿站,官府的文书上却说我葬身火海。”孔黎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,仿佛回忆起了不堪回首的往事,“是孙坤,他烧死了监牢里的孩子,并以此冒充我的尸体。否则……”

否则,先帝必然会不遗余力地追查此事。

那他便无需颠沛流离,无需与野狗争食,无需藏身于死马腹中躲避刺客,更无需像这般人不人鬼不鬼地苟延残喘。

“原来如此!”

刘熙震惊地挺直了腰杆,紧握的拳头重重地砸在几案上。

“竟有此事!孙坤究竟受何人指使?兄长放心,本王定要彻查真相!”

孙坤或许会供出一个替罪羊,然后,再审问那个人。

但最终,无人敢供出当今圣上吧?

而孔黎,却要借此机会,将那些盘踞在朝堂之上的藤蔓,连根拔起,一网打尽。

他的目光穿过二楼的栏杆,掠过熙熙攘攘的人群,最终在沈冰潼的身上稍作停留。

“如此,就有劳晋王殿下了。”

晋王起身,向孔黎告辞。

他们二人一前一后地走下楼梯,经过沈冰潼身边时,晋王特意停下脚步,与她攀谈起来。

“沈掌柜好手段,”他的眼中充满了赞赏,“先辨真金,再称足两。纵然有人恶意扰乱,试图砸场,却被沈掌柜巧妙化解,反倒借此扬名。”

先前的火烧是为了验证黄金的真伪,之后又借用晋王的腰扣进行称量,是为了让百姓们明白,他们金楼童叟无欺。

沈冰潼虽然应对时略显紧张,但好在并未出现任何纰漏。

她微微一笑,向晋王施了一礼:“还要多谢晋王殿下。”

刘熙意味深长地看了沈冰潼一眼。

她的眼睛,如同阳光下翩翩起舞的蝴蝶般灵动美丽,却又带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劲头,没有丝毫的怯懦。

这双眼睛,似曾相识。

“晋王殿下慢走。”

孔黎的声音打断了刘熙的思绪。

刘熙略微收敛心神,含笑离去。

“东家是否要夸奖奴家几句,顺便奖励一个月的月钱呢?”

金楼里的顾客越来越多,沈冰潼与孔黎一同走到二楼,站在扶梯旁,看着那些拿着新首饰心满意足离开的顾客,她笑着问道。

孔黎点了点头:“确实不错,看来你前些日子的学习没有白费。而且沈掌柜机敏果断,着实令人刮目相看。”

沈冰潼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,旋即又露出了担忧之色。

“怎么了?”孔黎关切地问道。

他浓黑如墨的眉毛微微蹙起,神情略显担忧。

听说牌匾被砸,听说有人闹事,他在家中无论如何也无法安心,最终还是赶了过来。

虽然她处理得很好,但想必还是被吓到了吧。

“奴家在想,”沈冰潼轻轻摇了摇头,“前些日子闹饥荒,许多普通百姓都饿死了。就连奴家的老师,也忍饥挨饿,难以熬过这寒冷的春天。可今日咱们金楼开张,生意兴隆,顾客络绎不绝,又好像人人都富得流油一般。真是奇怪。”

一个金楼的伙计捧着一批新到的首饰经过,孔黎和沈冰潼连忙避让到一旁。

他没有立刻迈开脚步,而是看着沈冰潼,神色复杂地说道:“这并不奇怪。”

孔黎对沈冰潼能够想到这些感到有些惊讶。

或许,这便是流淌在她身体里的前朝皇族血脉在作祟吧。

她对这些事情,有着异于常人的警觉。

孔黎缓缓说道:“大周建国已逾百年。开国之初,旧朝覆灭,新朝建立,分田地,减赋税,百姓安居乐业,人人丰衣足食,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象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士绅势力不断壮大,金银逐渐聚集在少数富人手中,百姓的日子便越发困苦了。所以,才会在灾荒之年出现有人饿死在荒郊野外,而有人却在堆满金银的屋子里挥霍无度的景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