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 狭路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2792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14
暮色四合,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,给京都的街道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。一辆略显陈旧的马车,在人流涌动的街道上缓缓行驶着。

车内,坐着一位身着素衣的年轻男子,他剑眉星目,鼻梁高挺,周身散发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贵气,让人不敢轻易靠近。他,便是孔黎,一个背负着血海深仇,隐姓埋名的前朝皇孙。

“吁——”

车夫猛地勒紧缰绳,马车发出一声刺耳的嘶鸣,停了下来。

“怎么回事?”孔黎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威严。

“公子,前面……前面有人挡住了去路。”车夫的声音有些颤抖,显然是被眼前的景象吓到了。

孔黎微微皱眉,掀开车帘,向外望去。只见前方街道被一群身着铠甲的士兵封锁,为首一人,身着华丽的蟒袍,腰间悬挂着一块温润的白玉,正气势汹汹地站在那里。

此人正是当今圣上亲封的晋王殿下,刘熙。他年约二十,身材挺拔,面容俊朗,举手投足间都带着一股皇家特有的威严。

“晋王殿下,他们阻挡道路,卑职才……”一名卫士正弯着腰,低声下气地向刘熙解释着什么。

“住口!”刘熙面色铁青,厉声喝道,“这京都的道路,原本就是供百姓行走的,何来挡道一说?更何况本王奉旨查抄太仓令蔡康,就是要看看他贪墨了多少赈灾粮食。那些粮食,可都是百姓的血汗!”

他的声音铿锵有力,掷地有声,引得周围百姓纷纷侧目,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。

“殿下真是爱民如子啊!”

“是啊,有殿下在,我们老百姓就有盼头了!”

人群中,一个身着粗布衣衫的年轻女子,正小心翼翼地站在孔黎的身旁。她名叫沈冰潼,是孔黎府上的一个普通丫鬟。

听到刘熙的话,她心中暗自佩服,但同时也感到一丝不安。她总觉得,自己站在这里,显得有些格格不入。

她小心翼翼地向后退了几步,准备跪下行礼。毕竟,东家不怕死,她可不一样。

然而,刘熙却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她的小动作,而是径直向他们走了过来。

“这位姑娘,吓到你了吧?”刘熙走到沈冰潼面前,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容,轻声问道。

他的声音温润如玉,仿佛春风拂面,让人感到十分舒服。

“民女……民女不敢。”沈冰潼有些慌乱地低下头,不敢直视刘熙的眼睛。

刘熙并没有在意她的反应,而是转过头,看向孔黎,语气中带着一丝歉意:“这位公子,本王治下不严,让您受惊了,还请见谅。”

孔黎淡淡地看了他一眼,并没有说话,只是轻轻抬起右手,示意车夫退下。

“无妨。”他淡淡地说道,语气中听不出任何情绪。

刘熙的目光落在孔黎的脸上,像是被一道闪电击中一般,瞬间凝固在了原地。他的脸色变得苍白,眼神中充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。

他张大了嘴巴,似乎想要说些什么,但却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。他的身体微微颤抖,仿佛见到了什么可怕的怪物。

孔黎却并没有理会他的反应,而是转过身,带着沈冰潼,径直走向马车。

在众目睽睽之下,他没有向晋王问安,没有施礼,更没有叩头避让。他就这样转身离去,抬脚踏入了马车。

马车缓缓启动,越过跪倒在地的百姓,越过凝立不动的晋王,越过涌动的官兵,越过太仓令府邸的大门。

你既然说这道路是百姓的,我就走给你看。

孔黎端正地坐在马车中,左手低垂,一言不发。他的眼神深邃而复杂,仿佛蕴藏着无尽的秘密。

十六年前,他还是金尊玉贵的皇太孙,也曾这样陪伴着身为太子的父王,坐在装饰奢华的马车里,趾高气昂地从楚王,从皇孙刘熙面前经过。

即便同为兄弟,父王和楚王之间,也有着不可逾越的尊卑之别。

一滴鲜红的血珠,从孔黎的手心渗出,缓慢地滴落在柔软的地毯上,晕染开一朵妖艳的血花。

接着是第二滴,第三滴……

那皮鞭的力道不小,若不是他强行压制,恐怕早已血流如注。

“停下!”

一声响亮而蛮横的呼喊,从车窗外传来,带着一丝疑惑,又带着一丝决绝。

是晋王刘熙的声音。

孔家的马车应声而停。

孔黎的动作很慢,他抬起手,缓缓地掀开车帘,仿佛掀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,掀开了相隔十六年的漫长岁月。

——“江州良家来人了!”

十六年前,年幼的刘熙,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。他偷偷地从国子监的教室里溜出来,探头探脑地向外观望着。

当他发现少师不在时,便像一只快乐的小鸟一般,兴奋地跑到孔黎的面前,大声嚷嚷着。

江州良家,是前朝皇族,在长江流域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强大的势力。

即便年仅七岁的皇子,也知道这件事非同小可。

“你今日又逃课。”孔黎放下手中的毛笔,走到窗边,看着刘熙,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。

“来就来了,他们必然会仰慕我大周的国威,跪地臣服,高呼万岁。”他学着大人的模样,尽量让自己显得老成持重。

“嘁,”刘熙却对他的话嗤之以鼻,“臣服什么啊?我亲眼看见,良家的族长英武不凡,还带着身怀六甲的夫人。大家都说他之所以肯来,完全是看在太子殿下的面子上。”

太子殿下南巡之时,与良家族长相交莫逆,引为知己,这在皇族之中,早已不是什么秘密。

刘熙紧紧地抓住窗沿,生怕自己掉下去,但他还是忍不住,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所知道的一切。

虽然他的话语有些颠三倒四,前言不搭后语,但孔黎还是明白了其中的意思。

他的父王,当朝太子,亲自促成了良氏与朝廷的这次和谈。

“既然来了,就能谈好。”孔黎淡淡地说道,语气中充满了自信。

“是啊,”刘熙也学着他的样子,故作老成地说道,“大不了就跟良氏结个亲,把他们扣押在这里,不准走了。”

怎么会不准走呢?

不仅能走,而且还是太子殿下亲自送走。

只不过,他们谁也不会想到,在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中,在那座被火焰吞噬的驿站里,最终只有良家族长的夫人和他,侥幸逃了出来。

如今,马车的车窗,比当年学堂的窗户小了不少。

孔黎向外看去,刘熙则站在车窗外,努力地向内张望着。

十六年后,当年那个循规蹈矩,谨小慎微的皇太孙,已经改名换姓,隐姓埋名;而那个曾经踮着脚尖,站在窗外喋喋不休的孩童,也已经成为了新帝亲封,封号最为尊贵的晋王殿下。

刘熙的眼中,充满了震惊和疑惑。

而孔黎的眼神,却深邃得如同无底的寒潭,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。

虽然分别时,他们都还只是七岁的孩童,但孔黎并没有刻意掩饰自己说话的语气和走路的姿态。

那是与生俱来的高傲,是从来不把刘熙放在眼里的倨傲。

他们就这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,在百姓们好奇的目光中,在无数双想要窥探真相的眼睛里,静静地注视着对方。

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,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。

许久,刘熙终于从震惊中回过神来,他伸出手,递过来一个精致的瓷瓶。

“不知阁下是否受伤,这是宫中的金疮药,效果极佳,还请收下。”他的语气十分诚恳,眼神中充满了关切。

孔黎并没有接过那瓶药,只是淡淡地说道:“小伤而已,不碍事。”

他的语气依旧平静,但却带着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疏离。

马车再次启动,缓缓地向前驶去,将怔立在原地的刘熙,远远地抛在了后面。

追上马车时,沈冰潼忍不住回头,偷偷地瞄了一眼刘熙。

不知为何,她总觉得这个人有些面熟,似乎在哪里见过。

百姓们也在看着刘熙,并且交头接耳地议论着,赞美之词不绝于耳。

“殿下真是宽厚仁慈,实乃大周之福啊!”

“殿下宅心仁厚,理当受到陛下的器重!”

沈冰潼加快脚步,慢慢地追上了走在前面的江流,忍不住低声问道:“那就是晋王殿下啊?”

“是啊。”江流却不似她这般激动,语气显得十分平淡。

“他会是以后的皇帝吗?”沈冰潼又好奇地问道。

江流撇了撇嘴,不屑地说道:“谁知道呢?”

就在这时,马车缓缓地停了下来,走下马车的孔黎转过身,看着沈冰潼,语气冰冷地说道:“不是。”

“什么不是?”沈冰潼被他没头没脑的一句话弄得一头雾水,满脸疑惑地看着他。

站在一旁的严管家急忙跳下马车,将缰绳拴好,笑着打断了他们的话:“小姐,府邸到了,进去吧。”

沈冰潼这才注意到,他们已经来到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府邸门前。从那高大的门楼和精致的雕饰来看,这应该是某位朝廷大员的府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