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章 粥可领?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2440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14
“开什么玩笑,他可是……”孔黎坐在梨花木椅上,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,发出沉闷的声响。他剑眉微蹙,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。
其实也不必非得求娶,想个更周全的法子才是上策。真是奇了怪了,他自诩聪明绝顶,怎么今日却如此冲动?难道真是被那丫头蛊惑了心智?
一股难以言喻的烦躁涌上心头,搅得他思绪如麻。
“唉……”严管家站在一旁,看着自家东家这般模样,只能无奈地点头应允。
“都听东家的。”他恭敬地回道,仿佛一个忠实的仆人。
“对了,”孔黎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,又补充道,“送过去的衣服,那丫头可还喜欢?”
严管家连忙答道:“回东家,那丫头瞧着挺喜欢的,一直抱着不撒手呢。”
闻言,孔黎的脸上却瞬间闪过一丝追忆和悲伤,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,转瞬即逝。
那孩子,如今该长多高了?是否也爱笑?又喜欢穿什么样的衣裳呢?
当年她出生的时候,脾气可大了,哭闹不止,险些引来那些潜藏在暗处的刺客。
“还是没能找到小姐。”严管家小心翼翼地问道,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,“那明日的事还……”
“无妨。”孔黎微微摆手,示意他不必多言,随后再次打开手中的户籍档案,眼神深邃而坚定,“按原计划行事吧。”
第二日,沈冰潼谨记容婆婆的教诲,认真学完了规矩。待一切结束,她也没忘了先去填饱肚子。
正如容婆婆所说,除了管家之外,孔府的其他仆役都在小杌房里用饭。
当她走进房间时,众人只是抬头对她点了点头,并未多说什么。
沈冰潼拿起一个馒头,发现竟然是用精细的白面做的,咬上一口,麦香浓郁,口感松软。桌上的菜肴也十分美味,她忍不住拿起馒头蘸着菜汤,更是别有一番风味。
填饱肚子后,沈冰潼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一张纸条,神情有些忐忑地走出了孔府大门。
这张纸条上誊写着刻在箱子上的几个字。
那个与她身世息息相关的箱子底部,竟然刻着几个字,这让她百思不得其解。
她迫切地想要知道那几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,为何这木料上好的箱子,当铺却不肯收留?
更让她感到疑惑的是,当铺掌柜在看到箱子时的那种恐惧而又敬畏的神情,究竟是为了什么?
沈冰潼学过的一百多个字里,并没有这几个字。
而且,以前的夫子也总是对这几个字讳莫如深,不肯告诉她其中的含义。
但今日她从孔家带来了两个白面馒头,或许夫子会心情大好,大发慈悲地告诉她答案也说不定。
怀着一丝期待,沈冰潼走到夫子家门前,轻声喊道:“夫子,学生来给您煮茶了。”
“你自己进来吧。”屋内传来了师母的声音,听起来有些不太对劲。
咦?这是怎么了?
沈冰潼推开虚掩的柴门,走了进去。
今日出门之前,她特意用清水洗掉了容婆婆为她试化的妆容,换上了自己平日里穿的素色衣裙。
虽然颜色略显暗淡,但在夫子面前,这样的装扮显得更加自然、清爽。
夫子并不在家,只有师母一人躺在卧房里。
方才她就觉得师母的声音有些奇怪,原来是因为她躺着说话的缘故。
“师母,您这是怎么了?”沈冰潼关切地问道。
卧房和中堂之间只隔着一道绘着翠竹的屏风。
沈冰潼小心翼翼地透过屏风向里看去,只见师母虚弱地向她摆了摆手,她这才敢走进去。
“冰潼,”师母脸色苍白,带着病容,勉强挤出一丝笑容,“你吃饭了吗?要不要等夫子回来,让他给你盛点吃的?”
以前沈冰潼饿极了的时候,就会跑到夫子这里来,一边帮他煮茶,一边趁他高兴的时候,偷偷地捏几颗蜜饯吃。
师母每日都会给夫子煮一个鸡蛋,夫子总是说自己不爱吃蛋黄,便留给沈冰潼吃。
一个鸡蛋黄,就能让她一整天都不觉得饿。
但今日她在孔府吃得很饱,于是中气十足地说道:“学生不饿,夫子他去哪里了?”
师母的神情有些局促不安,欲言又止。
“这两个月……”她支支吾吾地说道,“各家都有各家的难处,学生们……都没交束脩。”
听到这里,沈冰潼顿时明白了。
夫子是靠教书为生的。
无论是年幼的孩童,还是已到而立之年的书生,只要交上一份束脩,都可以来这里读书学习。
夫子没有田地,教书是他的唯一收入来源。
如今正值青黄不接的灾荒时期,大家都饿着肚子,自然也就无力缴纳束脩了。
“夫子他……”沈冰潼感到有些不自在,但还是鼓起勇气问道,“是去上东门了吗?”
上东门外,是朝廷设置的赈灾施粥的地方。
每人每天可以去那里领一碗粥。
夫子是一位饱读诗书的读书人,一直教导她要持身清正,自强不息。
可如今,他竟然也要和那些灾民一起排队领粥了,这让沈冰潼的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或许,师母也不是生病了,而是饿得没有力气,只能躺在床上休息。
一时间,室内充满了尴尬的气氛。
中堂的另一边就是厨房。
沈冰潼走了过去,掀开锅盖一看,发现里面空空如也,什么也没有。
“师母,我给您带来了两个馒头,”沈冰潼说道,“这是我在孔家做事,东家赏给我的,不是偷的。”
她家里穷,夫子是知道的。
如果她莫名其妙地送来馒头,夫子一定会追问缘由。
“冰潼……”师母用沙哑的声音唤了她一声。
她的语气中既有感动,又有难为情,但更多的却是无力感。
“我去把夫子找回来,”沈冰潼说道,“城外现在乱得很,您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。”
城外的确很乱。
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里,挤满了前来领粥的百姓,足足有一里多长。队伍中,插队的、骂人的、抢粥的,各种混乱的场面层出不穷。
而那些负责施粥的官差则是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,动辄对百姓拳打脚踢,恶语相向。
“我的粥被人抢了!”一个衣衫褴褛的灾民哭喊道。
“粥被抢了?关我什么事?活该!”一个官差不耐烦地骂道。
为了能喝上一口救命的粥,百姓们只能忍气吞声,默默承受着这一切。
“求求官爷行行好吧,再赏我一碗粥吧!”一个老人跪在地上,苦苦哀求道。
“滚你娘的!”一个差官一脚将老人踢开,老人顿时头破血流,手中的破碗也摔成了两半。
对于这样的场面,沈冰潼早已司空见惯,见怪不怪了。但她的老师不一样,他是一位有气节的读书人,肯定无法忍受这样的场景。
沈冰潼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夫子。
他身姿笔挺地站在那里,虽然已是不惑之年,但脾气依然十分耿直。
“户部奉皇命在此施粥,尔等拿着朝廷的俸禄,吃着百姓的赋税,竟视百姓如草芥,随意呼喝责打,你们的上官是谁?鄙人定要去衙门告发你们!”
夫子手中拿着一个空碗,面对着站在高台之上、居高临下的官差,没有丝毫的畏惧之色。
他声音洪亮,掷地有声,手中的空碗仿佛变成了象征着权力的笏板。
“哟,你个臭教书的,竟然敢告老子!”一个差官怒吼一声,扬起手中的汤勺,狠狠地向夫子的头顶砸去。
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一块板砖突然从人群中飞出,准确无误地砸在了那个差官的头上。
沈冰潼原本是不想管这件事的。
她只想悄悄地把夫子拉走,然后告诉他,家里现在有馒头了,不用再在这里排队领粥了。
这些年来,她早已习惯了忍气吞声,她深知,平头百姓是斗不过官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