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9章 不如悔婚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616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12
为了追查刘振的下落,整个京都都仿佛被搅动了一般,一时间人心惶惶,鸡飞狗跳,乱成了一锅粥。

崔玉路原本以为刘振早就已经逃出了京都,但白羡鱼却凭借着敏锐的直觉,断定他仍然藏匿在城中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。

内侍的身份十分特殊,按照规定,他们如果要离开京都,必须进行详细的登记,并且留下记录。刘振离京的登记地点是在延平门,白羡鱼亲自找到了负责把守延平门的武候,对其进行核实。武候回忆说,刘振确实有过来登记,说是要回去拿一件重要的东西,然后便匆匆返回城内了。

后来,因为城门处人多眼杂,一片混乱,他们也就没有再留意过刘振的去向。

白羡鱼经过仔细的分析,认为能够在皇帝身边伺候的内侍,必定都是心思缜密,做事谨慎周全之人,绝不可能犯那种走到城门口,才突然想起忘了东西的低级错误。

因此,他当机立断,下令在全城范围内进行严密的搜查。

普通的百姓人家自然无法幸免,被翻了个底朝天,但那些达官贵人的府邸,却不是想进就能进的,稍有不慎,便会惹来一身麻烦。

为了顺利进入这些府邸进行搜查,白羡鱼少不得要赔上一张笑脸,好话说尽,并且还不得不将京兆府府尹刘砚这尊大神搬出来,以此来震慑那些不肯配合的权贵。

刘砚莫名其妙地连打了好几个喷嚏,后来才知道,白羡鱼为了寻找一个小小的内侍,竟然在四处得罪人,简直是胆大包天。

不过,这次搜查行动的收获也十分巨大。

比如第二天,他们就搜出了五位官员偷偷在外面养的“外室”,这些官员的家眷得知此事后,顿时如同火山爆发一般,闹得天翻地覆,鸡犬不宁,整个朝堂之上都充斥着对刘砚的弹劾之声。刘砚只能缩着脖子,任凭那些官员对他口诛笔伐,最后才轻描淡写地解释道:“这是为了协助大理寺查案、寻找重要证人,实属迫不得已而为之,还望各位大人能够体谅。”

于是,那些官员的矛头又齐刷刷地指向了崔玉路,只有鸿胪寺卿严从铮,似乎对案情更加关心,他神色凝重地问道:“不知现在找到刘振这个人了没有?”

“找到了,”刘砚如实回答,“不过,他已经死了,尸体在修政坊附近的曲江旁边,一处空置的宅院里被发现。”

“啪”的一声脆响,在寂静的朝堂上显得格外刺耳,所有的朝臣都循声望去,只见是兵部尚书宋守节手中的笏板掉在了地上。

宋守节连忙弯下腰,颤颤巍巍地捡起笏板,用衣袖仔细地擦拭着,然后才勉强站直了身子。可他无论如何努力,腰杆都有些挺不直了。宋守节脸上带着一丝苦涩的笑容,无奈地叹息道:“哎,老了,不中用了,手脚也不利索了,总是哆嗦,腿也麻木了。”

朝臣们纷纷出言安慰了几句,没有人弹劾宋守节在殿前失仪。

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,用一种听不出任何情绪的声音问道:“如此说来,便是死无对证了吗?那他是怎么死的?”

自尽而亡。

他将自己反锁在紧闭的院门内,用一根麻绳悬梁自尽,悄无声息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。

为了查明真相,白羡鱼特意前往刘振在雍州的家乡,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,询问了许多细节。刘振的家人担心受到牵连,战战兢兢地供出了一个重要的消息:刘振并非刘家亲生,而是他们收养的。

十八年前,刘家进京置办年货,在曲江旁边,偶然捡到了一个大约十岁左右的孩子,这个孩子就是刘振。刘振长大后,一开始想要投身禁军,但苦于没有门路,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。后来,他一意孤行地选择了去做内侍,从此便很少再回老家了。

“恐怕他是担心自己会被牵扯进赵王一案,所以才畏罪自杀了吧。”朝臣们纷纷猜测道。

案件再次陷入了僵局,所有的线索都中断了,只有严从铮,在退朝之后,立刻派人去调查了那座发现刘振尸体的宅院。

京兆府还留存着那座宅院的地契存档,地契上显示,购买宅子的人,名叫宋牧辰。此人身居官位,是西北军中的一位昭武校尉,算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少年将军。

然而,兵部的军籍档案却显示,这位宋牧辰在十八年前,突然暴毙身亡。

没有人知道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,档案上只有“暴毙”二字。

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八年,当初认识宋牧辰的兵部军士,现在都已经调到京城以外的地方任职,一时之间很难找到人进行询问。好在,严从铮最终还是找到了当年在兵部负责记录“暴毙”二字的官员。

那位官员起初只是兵部的一个小吏,后来凭借着出色的能力,一步步晋升,平步青云,官运亨通,但好景不长,最终还是因为贪污受贿,被人告发,从高高的云端跌落下来,摔进了阴暗的沟渠之中。如今,他正被关在大理寺的牢房里,等待着年后案件审结,然后被流放边疆,或是处以死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