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6章 箭舞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2321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12
夜幕低垂,一轮弯月如纤腰般悬挂天际,恰似当年胡旋舞女束紧罗裙的婀娜身姿。

“周三郎……”

仅此一句,便让周寺丞心头震颤,脑海中只余“呜呜呜”的回响。

他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。

那位曾于城门之前,凛然不惧地与太子分庭抗礼的楚王妃,那位带领剑南道百姓,一路风尘仆仆进京鸣冤的楚王妃,那位慷慨解囊,输送军粮、救治疫病的楚王妃,竟知晓他在族中排行第三,竟也与他一样,坚信赵王清白无辜。

既是如此,繁琐赘言便无需再记。

只是他心中疑惑难解,不知楚王妃为何要特意捎带这句口信给赵王。她明明心知肚明,这样的消息,不出一日,必将传遍朝野上下。

御书房内,龙案之上,堆积如山的奏折被皇帝缓缓合上。他修长的手指在光洁的桌面上轻轻敲击,随后长长地吐出一口气,似卸下千斤重担,又似百感交集,五味杂陈。

他将案卷递给一旁的皇后,见她面色变幻不定,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,不禁开口道:“叶清肯信赵王,便是小九也肯信赵王。他们二人,没有在这紧要关头落井下石,反而仗义执言,朕究竟该夸他们兄友弟恭,懂孝悌之义,还是该责怪他们妇人之仁,过于温良呢?”

皇后朱唇微颤,张了张口,犹豫半晌,才轻声道:“他们……他们是识时务者为俊杰。”

皇帝闻言,勃然大怒,猛地一拍桌案,声色俱厉道:“皇后,你难道还不明白吗?他们此举,是要让满朝文武百官都识时务!有了他们这句话,那些暗地里想要构陷赵王的宵小之徒,必定心生忌惮,望而却步!”

皇后闻言,身子微微一缩,手中的案卷被她紧紧攥成一团,一遍又一遍地翻看着。

“大家都心知肚明,此事绝非赵王所为,就连安国公府,也坚信赵王是清白的。”她喃喃自语道。

皇帝微微颔首,并未作声。

那小两口之间的绵绵情意,着实令人艳羡。比起当年小九写给叶清的情书,真挚动人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“即便如此,”皇帝缓缓道,“赵王府那一堆烂账,查起来也颇为棘手。朕思来想去,始终不明白,究竟是谁,要置他于死地。”

“臣妾也百思不得其解,”皇后哽咽道,“若是能找到那人,臣妾定要当面质问他,为何如此歹毒?他处心积虑构陷皇子,难道夜里能够安枕无忧吗?”

然而,无论幕后之人是谁,皇后已是连续多日无法安眠,只能靠着一碗苦涩的汤药,才能勉强入睡两个时辰。

一旦闭上双眼,那些早已逝去的人,便会纷纷涌上前来。

最常出现的,是让她痛彻心扉的先太子李璋。

他浑身浴血,身中无数箭矢,从她的身边仓皇跑过,面容扭曲,痛苦不堪。

紧随其后的,便是她的祖父母,父亲母亲,他们声色俱厉地质问她,为何让显赫一时的裴家,落魄至此。

她跌跌撞撞地四处寻找李璟的身影,却始终一无所获。

夜夜如此,无尽的梦魇,将她折磨得形容枯槁,清瘦如柴。

皇后强撑着一口气,强迫自己进食,强迫自己每日挣扎着起身,支撑她走到今日的唯一动力,便是要亲眼看看,这始作俑者,究竟是谁?

夜深人静,长公主府内,最后一盏蜡烛也悄然熄灭。

长公主李娴雅慵懒地打了个哈欠,抬手制止了想要上前重新点燃蜡烛的贴身婢女,转身缓缓走回床榻。

“明日舒文就要回来了,”她轻声嘱咐道,“记得吩咐厨房,多做些她爱吃的菜肴。再去挑选几个人,将我精心挑选的礼物送到严府去,感谢严寺卿这一路上的悉心照拂。送嫁使团的每一个人,都备有一份谢礼,务必要分别送到,一家一家地送,切记不可送错。”

“是,奴婢谨记。”婢女恭敬地应声答道,并将长公主的吩咐一一记下,随后小心翼翼地后退几步,轻轻关上房门。

李娴雅缓缓解开身上的衣衫,随意地躺在柔软的床榻之上,双眼却毫无睡意。

太常寺早已拟定了几个适宜成婚的黄道吉日,而李娴雅也早已从中挑选出了最合心意的日子。

她仿佛又看到了舒文刚刚出生时的模样,小小的一团,因为憋气而涨得满脸通红。那么小小的婴儿,吃起奶来却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。

正是这个小小的婴儿,让她强行压下了心中复仇的火焰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地将她抚养长大。如今,舒文终于到了出嫁的年纪,而她,也终于可以放手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了。

而这一切,都要多亏了楚王。

短短两年之内,朝堂之上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原本高高在上,稳坐高位之人,纷纷重重地跌落尘埃。

而她,在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苦痛煎熬之后,终于找到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
……

月光如练,清冷的光辉洒满大地,窄窄的月亮,仿佛当年跳起胡旋舞时,舞女们为了身姿更加轻盈,而束紧的罗裙的腰身。

李娴雅缓缓地在枕头下摸索着,最终拿出一根短小的箭矢。

她的手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挥动,手中紧握的箭矢,也随着她的动作,仿佛在翩翩起舞。木质的箭头无法反射月光,却仿佛包裹着一团光晕,来来回回,旋转扭动,美轮美奂。

这,正是当年射入她马车的那支箭。

箭杆之上,清晰地刻着三个字——“宋牧辰”。

时间已经过去了太久太久,事实上,她已经有些记不清对方的面容了。她只记得,当年宋牧辰英姿勃勃地骑在高头大马之上,向她伸出了一只手,语气温和地说道:“殿下可知,马跑得飞快之时,也像是在跳舞。”

是啊。

后来的她,无论舞动得多么快速,都再也无法像当年那样,让长发肆意地飞扬,让清风从中自由穿梭。

一阵猛烈的狂风毫无预兆地掀起了马车的车帘,露出了半边清丽绝俗的面容。

舒文下意识地向内躲了躲,想要避开车外那些探寻的目光。

虽然她归心似箭,恨不得立刻飞奔到家人的身边,但此刻,她却也感到有些近乡情怯。

她远赴突厥,原本是为了休战而被迫舍身和亲。如今能够平安归来,她的心中虽然充满了欢喜,但同时也充满了内疚。

她不知道,边境是否还会再次燃起战火。

“哒哒哒”,一阵清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,逐渐靠近了车窗,紧接着,窗外传来一个低沉而熟悉的声音:“圣上和朝廷,都知道你肯。肯,便是为国尽忠了。”

舒文闻言,娇躯猛地一震,心中激荡不已,她连忙掀开车帘,映入眼帘的,是严从铮那张神色郑重的脸庞。

他懂她!

他懂她的不安和担忧,他懂她那颗愿意守护国土,为国尽忠的赤子之心。

严从铮将一个刚刚放入新炭的手炉递给舒文,轻声说道:“更何况,如今他们自己也已经乱了起来,可汗已经死了,其他的部落族长,又有哪个有资格迎娶我大唐的公主呢?”

听到这句话,舒文的脸颊顿时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红晕。

她终于鼓起勇气,敢于看一眼远处那座熟悉的城池,只见城门大开,来来往往的百姓络绎不绝,进出不停。城门之外,有不少胡人商队正在接受严格的检查,当他们见到公主的车驾之时,纷纷自觉地避让到一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