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章 旧案重审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2449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12
“是六皇子吗?”叶清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打破了书房的寂静。她凝视着窗外,思绪如同一团乱麻,“还是另有其人,能够不露声色地翻云覆雨,颠倒这京都的乾坤?”
李璟百无聊赖地坐在太师椅上,一边抱怨着案情的棘手,一边伸手拽住李策腰间的鱼符,那神情颇有些孩子气。“我说九哥,这案子到底好不好查啊?京兆府那帮人靠谱吗?”
李策闻言,转头对着叶清露出一个温暖的笑容,他那白皙的脸庞上,浮现出两个深深的酒窝,显得格外阳光。“放心吧,娇娇,好查得很。”他的声音轻柔而坚定,仿佛一切尽在掌握。
京兆府尹刘砚,在世人眼中一直是个沉默寡言的“闷葫芦”,但实际上,在审理案件时,他却是个话痨。为了查明十二年前那桩扑朔迷离的真相,刘砚几乎走遍了京都的大街小巷,询问了数十位相关人士。这些人里,既有当年在朝为官的官员,也有陈王府的旧臣,身份各异,却都与当年的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最终,在刘砚的不懈努力下,尘封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。
那一年,陈王李乾奉命前往封地胜州就藩。胜州地处边陲,与北部的突厥仓胡部接壤。不久之后,仓胡部单于忽然背信弃义,降而复叛,边境战火重燃。皇帝震怒,下旨命李乾率兵前去镇压。李乾不负众望,成功平定了叛乱。然而,得胜后的他,却迟迟不肯交还兵符,这让朝廷上下都开始议论纷纷。
李乾接连上了十几道奏折,声称边关守卫松懈,自己愿意继续带兵驻守,以保边境安宁。
然而,皇帝又怎会允许已经封王的兄弟,长期掌握重兵呢?
一道道圣旨,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,飞往胜州。与此同时,皇帝又秘密下旨,命大皇子李珑亲自前往陈王府,催促李乾交回兵符。
对于皇帝而言,这已经是忍耐的极限。他竭力避免兄弟之间兵戎相见,不愿看到骨肉亲族自相残杀,从而内耗国本,影响朝政稳定。
然而,就在李珑还未动身之际,胜州的兵马突然发生了叛变!
陈王李乾亲自率领叛军,沿黄河南下,公开声讨皇帝,誓要逼迫皇帝退位,夺取皇位。
消息传到朝廷,京都顿时陷入一片混乱。
这才有了后来大皇子李珑带兵镇压,陈王兵败投降,最终被赐毒酒自尽的悲剧。
“所以,安国公府,”刘砚神情严肃地询问着一位知情人,“当年对此事,没有任何动作吗?”
毕竟,安国公府可是陈王妃的母族,在朝中拥有着盘根错节的势力,其旧部更是多如牛毛。
……
“怎么会管?”知情人闻言,脸上露出了唏嘘的神情,仿佛想起了什么不堪回首的往事,“难道要赔上全族上下的性命,跟着陈王一起造反吗?那可是诛九族的大罪啊!”
也是,如果安国公府当年真的有所动作,只怕早就从京都消失了。
刘砚回到京兆府,仔细整理着手中的案卷,心中对皇帝的深谋远虑佩服不已。
将肃王李珑从封地召回京都,无疑是一个英明的决定。毕竟,当年平定叛乱的主导者正是李珑,他对其中的内情必然十分清楚。
想到这里,刘砚不敢有丝毫耽搁,立刻动身前往肃王府,希望能从李珑那里得到一些有用的线索。
肃王府的大部分人马,都已经先期前往封地,只留下李珑一人奉旨留在京都,因此府内服侍的人并不多。
李珑亲自将刘砚迎进书房,请他落座,又亲自煮茶招待,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容。“不知刘府尹今日前来,本王能帮上什么忙?”
刘砚向来不喜欢拐弯抹角,开门见山地问道:“敢问王爷,是否认识先陈王府的司马承恩?”
“是个道士。”为了让李珑更容易想起这个人,刘砚特意补充了一句。
李珑闻言,眉头紧锁,努力回忆着,片刻后,摇了摇头,语气肯定地说道:“不认识。”
刘砚闻言,手捧着茶盏,顿时愣住了。
他生性木讷,不擅长与人打交道,更不懂得官场上的那些弯弯绕绕。
在刘砚看来,李珑即便认识司马承恩,也可能会为了撇清关系而矢口否认,但他万万没想到,李珑竟然会直接说不认识。
怎么会不认识呢?
就藩的王爷,在没有皇帝的旨意下,是不得擅自进京的,所以司马承恩在某种程度上,就等同于陈王的喉舌。
他不仅负责为陈王传递消息,还帮助陈王拉拢朝中的大臣,为陈王在朝中培植势力。
十二年前,皇帝成年的皇子只有两位,分别是大皇子李珑和二皇子李璋。无论他们在朝中是否得势,司马承恩都会想方设法地去拜访他们,与他们结交。
但现在,李珑却一口咬定不认识司马承恩,这让刘砚感到十分棘手,却又无可奈何。
他愁眉苦脸地离开了肃王府,在返回京兆府的路上,恰巧路过了赵王李璟的府邸。这时,他突然想起,自己并非孤军奋战,还有李策这个帮手。
他们可是亲兄弟,应该会比较好说话吧。
然而,李策却告诉他,即便自己亲自去问,结果也不会有任何区别。
刘砚跪坐在赵王府那弥漫着浓重药草味道的房间里,看着李策仰头饮下一碗又一碗苦涩的汤药,心中感到有些失望。
谁都不愿意轻易得罪人,更何况对方还是位高权重的肃王。而且,看李策这病恹恹的身体,只怕也是自身难保。
能好好活下去就不错了,又怎么可能会主动牵扯进这复杂的朝堂纷争之中呢?
看来,正如京都所传言的那样,九皇子不过是个活死人罢了。
刘砚闷闷不乐地坐在那里,心中感到十分可惜。但他向来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,更不会说一些安慰关心的话。他见李策还在翻阅着手中的卷册,便起身告辞道:“既然如此,下官就先回去了。”
李策却并未起身相送,而是抬手指着卷册中的某处,对着刘砚说道:“刘府尹,你来看看这个。”
刘砚疑惑地低下头,仔细观察着李策所指的地方。很快,他的脸上便露出了惊讶的神色,随即又变得激动起来,因为太过兴奋,甚至差点把李策挤到了一边。
“王爷怎么能想到这个?”
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惊讶和喜悦,显然是找到了突破案件的关键线索。
李策含笑说道:“试试这个线索吧,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”
李策找到的,是司马承恩出家前,在京都附近购置的田产房屋的房契地契。这些年来,田地一直都有人耕种,而房屋则几经转手,最终卖给了其他人。
这其中,隐藏着许多不寻常之处。
究竟是谁在背后出租这些田地,又是谁胆敢出售他的房子?
一个已经死去的人,自然不可能进行任何交易。而那些不知道司马承恩已经死亡的人,也不敢随意处置他的财产。
只有那些确信他已经死亡的人,才会有这个胆量。
临走前,刘砚深深地看了李策一眼,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。
“楚王如此聪慧,当爱惜身体。”
他不善言辞,更不擅长关心人,说完这句话后,脸颊便微微泛红,抱着卷册,急匆匆地离开了赵王府。
刘砚刚走,李珑便立刻召集王府詹事议事。
“果然是因为司马承恩。”
他已经无法像先前那般冷静,手中紧紧地捏着茶杯,端坐在椅子上,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。
“是谁查出了司马承恩?”见詹事闷声不语,李珑怒不可遏地将手中的茶杯摔在了地上,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。
詹事这才低下头,战战兢兢地说道:“是楚王李策。”
李珑的脸瞬间变得僵硬如铁,过了许久,才冷笑出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