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章 旧案重现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2610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12
李策兀自愣在原地,齿颊间尚残留着青精饭那独特的甘甜,鼻端萦绕着诱人的饭菜香气,然而头顶上方,却仿佛骤然迎来盛夏的酷热骄阳。
真是说晒就晒,毫不含糊。
叶清果真利索地将那一摞竹简搬到了庭院之中。
时值秋日,阳光并不强烈,反而带着一丝难得的柔和。她款款落座于台阶之上,一袭曳地红裙,宛如一团燃烧的火焰,在一堆堆卷帙浩繁的竹简中仔细搜寻着李策所提及的名字。
李策紧挨着叶清身旁落座。
他的动作显得格外缓慢,仿佛并不急于找到那个名字一般。
叶清一边细致地翻找,一边与李策闲话家常。
“晒太阳算什么难事呢,以后你定会结交许多知心好友,他们都会陪伴你一同享受这阳光的温暖。不过,我嘛……可千万别晒黑了吧?”
李策闻言,不禁莞尔一笑,随即起身,轻巧地取来一把油纸伞,撑在二楼的雕花栏杆之上,为她遮蔽出一片清凉的阴影。
“你啊,体温已经够高了,”他语气温和,笑容中满是宠溺,“无需再额外加热了。”
叶清听了,心满意足地低下头,继续翻找竹简,眼神却渐渐凝固,她凑近仔细端详竹简上的字迹,突然惊喜地喊道:“找到了!司马承恩!让我看看他的路引,他是……”
叶清的声音越来越低,原本灵巧的手指也开始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,过了好一会儿,她才艰难地念出声来:“胜州陈王府。”她猛然抬起头,清澈的眼眸中充满了困惑不解,“司马承恩,竟然是先陈王府的人?”
胜州,正是当年先陈王的封地所在。
而先陈王,正是叶清姑母的夫婿,也就是她的姑丈。
当年安国公府由盛转衰,正是从先陈王谋逆一事开始的。
叶清眼神复杂地注视着李策,感觉自己仿佛正行走在悬崖的边缘。悬崖之下,弥漫着浓厚的迷雾,让她不敢轻易向下张望,生怕看到什么可怕的景象。
如今安国公府的处境已经足够糟糕了,她实在不想因为牵扯出这些陈年旧事,而让安国公府再次成为当今圣上的眼中钉、肉中刺。
“楚王殿下,”叶清努力屏住呼吸,轻声问道,“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”
李策看着一脸慌张的叶清,俯下身,拿起那卷竹简,轻轻点了点头,语气平静地说道:“没错,就是他。他是一位云游道士,同时也是你父亲生前的好友,更是先陈王府的幕僚。”
叶清闻言,一颗心瞬间沉入谷底。
兜兜转转,最终还是与安国公府牵扯上了关系。
为什么……命运总是如此捉弄人,让她避无可避呢?
“情郎别怕”
月落轻声说:为留言一百的加更,请各位小主笑纳。如果这两天继续给力,还会有月票60张的加更,感谢每一位支持的小伙伴!
若要寻人,不知其姓名,无异于大海捞针,难觅踪迹。
然一旦知晓姓名,查起来便事半功倍,进展神速。当京兆府尹刘砚接过李策递来的账册,仔细翻阅之后,脸上顿时浮现出难以掩饰的惊讶之色。
他缓缓抬起头,目光落在李策身上,略带疑惑地问道。
“楚王殿下是如何断定,此人便是那玉琼楼下的无名尸骨?”
“原因很简单,居住过甲字一号房的客人中,唯有此人是一位云游道士。刘府尹若是不信,大可命人前往内廷核对鱼符,一切便真相大白了。”
事实上,内廷早已开始着手核对鱼符,奈何翻遍了所有记录,却始终一无所获。如今既然怀疑死者与先陈王有所关联,那么调查的方向便会明确许多,难度自然也随之降低。
果不其然,没过多久,奉命前去调查的京兆府少尹便匆匆赶来禀报,经过内廷的仔细核实,确认此鱼符的确是当年先陈王贴身佩戴之物,绝无虚假。
也难怪之前一直苦寻无果。
毕竟,因谋逆之罪而被诛杀之人,所有与其相关的东西,想必早已被彻底封存,尘封于历史的角落。
先陈王李乾,于永庆十二年伏诛。当今圣上念其已逝,格外开恩,并未株连其旧部下属。就连陈王妃,也只是被贬至偏远的淮水旁,终日以守墓为生,孤苦伶仃。
隐约记得,当年正是李珑率兵平定叛乱,因平叛有功,才被册封为肃王,地位显赫。
“肃”字,寓意着严正、肃清,虽说这个封号在传统意义上并不算十分吉利,却是当年皇帝一意孤行的决定,其中蕴含着复杂的考量。
此事牵涉到多年前的谋逆旧案,刘砚再也无法保持镇定自若的神态。
他略显慌乱地起身,拱手说道:“容臣先行入宫,求见圣上,将此事禀明,再与楚王殿下共同商议对策。”
李策并未跟随刘砚一同前往皇宫,而是选择静静地留在京兆府衙,耐心等待消息,期间,他悠闲地晒着太阳,聆听着鸟儿清脆的鸣叫声,显得格外平静。
刘砚此去耗费了很长时间,待他返回京兆府衙时,已是汗流浃背,官服都被汗水浸透,神情也显得有些惶恐不安。
“圣上已下旨,命我等务必查明司马承恩的真正死因,”他声音低沉,语气凝重,“并且已经下令十六卫,即刻快马加鞭,务必将肃王李珑追回京城。”
李珑,看来这次是真的走不了了。
百里曦的住所显得格外简朴,既没有雕梁画栋的奢华装饰,也没有成群的仆人婢女伺候。
他出身科举,家世清白,为官清廉正直,从最初的校书郎一步一个脚印,最终官至御史中丞,位列正五品,也算得上是朝廷重臣。
作为一名言官,本就肩负着闻风奏事的职责,即便没有确凿的证据,也可对官员进行检举弹劾。
然而,百里曦却从未轻举妄动,他始终秉持着肃正纲纪的原则,只有掌握了确凿的证据,才会上书进谏。
因此,只要是被百里曦弹劾的官员,十有八九都会被定罪下狱,身败名裂。朝中大臣们对他恨之入骨,视其为眼中钉、肉中刺,但百里曦对此却毫不在意,依旧我行我素。
因为他深受当今皇帝的器重,甚至被委以重任,担任二皇子的老师,地位尊崇。
今日,百里曦处理完公务,回到家中后,只是简单地喝了一碗清淡的咸粥,便径直来到书房,开始处理未完成的公务。没过多久,便有人轻轻敲响了房门,百里曦听出那是事先约定的暗号,便亲自起身开门。
门外站着一位身材精壮的男子,那男子头戴遮面的斗笠,恭敬地向百里曦行了一礼,随即呈上一封密封的信笺。
“殿下一切安好,请老师不必挂怀。”男子语气恭敬地说道。
百里曦接过信笺,转身回到书案前,仔细阅读信中的内容,随后立即提笔写好回信,交给来人。
“去吧,”他语气轻松地说道,“京都一切进展顺利,如你所愿。”
“如果一切都能如愿就好了。”叶夫人斜倚在柔软的凭几上,轻轻叹了口气,脸上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,“当年你姑母已经怀有身孕,老夫人高兴得合不拢嘴,亲自在家里缝制虎头鞋,结果鞋子还没做好,就发生了那样的变故。你们的祖母因此一病不起,撒手人寰,那个可怜的孩子也没能保住。”
因为同样经历过失去孩子的痛苦,叶柔感同身受,眼眶泛红,晶莹的泪珠在眼眶中打转。
叶清风风火火地跑回来询问事情的进展,此时正不停地摇动着手中的蒲扇,试图驱散心中的烦闷。“那件事会不会只是一个误会?我听说陈王府曾经有一位道士,名叫司马承恩,还是我父亲生前的朋友。”
提起司马承恩这个名字,叶夫人脸上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容。
“他跟你父亲年纪相仿,脾气有些急躁,性格也比较耿直,但为人处世还算稳妥。他认为修仙之人需要入世历练,体验人间百态,于是便进入了陈王府,成为了陈王的幕僚。陈王对他十分信任,司马承恩也因此经常往返于胜州和京都之间,帮助陈王传递消息,商议要事。他熟悉各地的路况,而且身手不凡,不惧怕那些拦路劫道的匪徒,据说他怀里揣着一块干硬的烧饼,就能徒步走上三百里路,当真是个奇人。后来陈王自尽身亡,也不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,是生是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