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章 风云诡谲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2087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12
金銮殿上,气氛庄严肃穆,皇帝威严的声音缓缓响起:“朕且问你,御街之上,可是李策率先识破了铁柳枝的玄机?”

李璟不敢怠慢,恭敬地回答道:“确是如此。儿臣等当时立于靶位附近,距离最近,若非李策及时出言提醒,恐怕叶长庚难以一箭中的。”

皇帝闻言,脸上露出一丝和蔼的笑容,带着几分令人寻味的意味说道:“哦?这孩子立此大功,怎的不来朕跟前讨个赏赐呢?”

要知道,在众目睽睽之下,识破铁柳枝的秘密,无疑是避免了大唐朝廷颜面扫地,理应重赏。

然而,今日皇帝对李策的关注和赞赏似乎过于频繁,这让一旁的李璟心中颇为不悦,忍不住带着几分醋意反驳道:“父皇,那李策已年过弱冠,早已不是稚童了。”

皇帝却并未理会李璟的辩驳,朝堂之上,岂容争宠邀功?

皇帝深邃的目光再次转向阎季德,语气低沉而威严地说道:“此事不必再查,就此作罢。”

这番话语,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。

阎季德闻言,惶恐地抬起头,眼中充满了疑惑与不解。

不查了?难道皇上这是要包庇肃王不成?他心中暗想,皇上您要包庇自己的儿子,这无可厚非,可否也顺带恢复我的官职啊!

皇帝的视线最终落在了肃王李珑的身上,那眼神中充满了慈爱与期许。

“朕素来信任自己的儿子,”皇帝缓缓说道,“李珑戍守边关多年,即便没有显赫的功劳,也总归有些苦劳。朕相信肃王不会徇私枉法,党同伐异。阎卿,你若查到他手下哪个将领犯了错,直接交给吏部、刑部、大理寺问罪便是。”

听到这里,阎季德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。

因为皇帝称他为“阎卿”,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,他的官职必定能够恢复。

果然,皇帝随即起身说道:“禁军不可一日无帅,你切莫怠惰,速速回去当值!”

阎季德闻言,连忙跪地叩头,口中高呼:“谢主隆恩!吾皇圣明!”

待皇帝离开后,朝臣们三三两两地散去,肃王李珑才缓缓站起身来。

他的内心充满了忐忑与不安,一时之间也难以摸清皇帝的真实意图。

父皇就这样轻易地放过他了吗?是因为信任?还是因为他戍守边关的功劳?

他转头看向一旁的李璟,只见李璟正对着他露出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。

“你瞪我作甚?”李璟毫不示弱地回瞪过去,大声说道,“让开!我还要去探望母后,用早膳的时间到了!”

然而,李璟最终却未能如愿与母后一同用膳。

原来,皇帝下朝后,径直前往了立政殿,那是皇后的寝宫。

“立政”二字,寓意着母仪天下。

李璟踮起脚尖,试图向里面张望,一旁的宦官高福见状,连忙陪笑着说道:“殿下,不如老奴先引您到偏殿用膳吧?”

“不必了,”李璟断然拒绝道,“我就要和母后一起用膳,我还要向她告状呢!”

今天在朝堂之上,父皇对李珑的袒护实在太过分了,那些大臣们甚至都来不及提出异议,父皇便匆匆离去。

高福闻言,笑着劝说道:“殿下若是如此着急,不如先回去等候消息吧。”

李璟听了这话,立刻警惕起来。

难道父皇来到这里,是要与母后商议什么大事吗?可否找机会偷听一二?

然而,高福却抬起手臂,拦住了李璟的去路。

“殿下还是先回去吧。”

高福是皇帝的心腹,李璟也不便造次,只得草草告别,悻悻而去。

立政殿内,一张精致的食案上,帝后相对而坐,然而皇帝却迟迟没有动筷。

“梓潼。”皇帝轻声呼唤着自己的妻子,同时握住了皇后的手。

皇后身着华丽的锦衣,端庄地坐在那里,虽已年过四十,容貌并不算十分出众,但却胜在端庄聪慧,气度不凡。

“圣上。”皇后温婉地回应道,同时示意身边的内侍婢女退下。

“朕……”皇帝的声音,在这一瞬间仿佛苍老了许多,就连说话的力气,也不及在朝堂上的一半,“朕是不是真的老了?”

皇后并没有说出诸如春秋鼎盛之类的恭维之词。

她只是含笑说道:“今日臣妾为圣上梳发时,的确看到了几根白发。但圣上英姿不减当年,又何必为此多虑呢。”

“朕是真的老了,”皇帝叹息道,“若非如此,肃王又怎敢为了争权夺利而构陷朝臣?若非如此,朕今日又怎会如此优柔寡断,包庇纵容呢?”

他心里清楚肃王所做的一切,只是不愿点破罢了。

那些朝臣们也明白他心里清楚,所以才故意装作来不及反驳的样子。

至于他那个傻儿子李璟,恐怕还在等着向皇后告状呢。

皇后闻言,脸上神色变幻不定,过了许久才滴水不漏地说道:“圣上乃是天子,肩负着治国安邦、匡扶天下的重任,自然也是宅心仁厚的。”

皇帝听了,只是苦笑着摇了摇头。

“当初朕册封李珑为王,是为了犒赏他镇守边关的功劳。朕是否薄待了咱们的孩子,你可会因此而生气?”

皇后依旧含笑说道:“圣上乃是圣明之君,臣妾又有什么可气的呢?”

毕竟嫡庶有别,就算李珑是长子,是第一个被封为王的皇子,又能如何呢?他不会天真地以为,凭借着一个王爷的头衔,就有机会觊觎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吧?

“是朕偏颇了,以至于酿成今日之祸。”皇帝紧锁眉头,松开了皇后的手,起身对殿外的高福说道,“传中书、侍中、尚书令觐见,朕要册封王侯。”

肃王李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了王府,将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大致告诉了府中的幕僚们。

幕僚们听后,有的脸色苍白如纸,有的则心神慌乱,他们跪坐在蒲团上,谁也不敢轻易开口说话。

“真的有那么糟糕吗?”李珑忍不住问道。

虽然他也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,但总觉得还有转圜的余地。

怎么这些幕僚们,一个个都如同死了爹娘一般?

终于,府中的詹事低声回答道:“若陛下今日勃然大怒,或许反而是好事。”

要知道,君心难测,动怒大骂一顿,甚至是开口重罚,都比这样不声不响要好得多。

因为在你看不到的地方,不知道有多少暗流正在缓缓涌动。

“宫里可有消息传来?”李珑强压住内心的不安,闷声问道。

“有,”詹事连忙回答道,“圣上下朝后,直接去了立政殿。”

去了立政殿,却没有召见大臣议事,或许事情还有转机。

李珑这样安慰着自己,然而就在这时,他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,一名部将大步跨过门槛,跪倒在地,惊慌失措地说道:“殿下,大事不好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