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章 风雨欲来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3186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12
眼下安国公府如狂风中的孤舟,每一丝动静都可能倾覆,一言一行,都需如履薄冰,小心翼翼。

叶柔神色凝重,语气却带着一丝无可奈何:“去吧,若是不自在,或是觉得不舒服,立刻就回来。我们家现在的情况,既得罪不起高高在上的朝廷,也惹不起那些娇生惯养的贵女。不争,不抢,明哲保身,避开一切可能引来祸事的纷争,就算吃点亏,也要忍气吞声,绝不能轻举妄动。”

叶清紧紧地绞着手中的丝绸衣裙,贝齿轻咬着下唇,似乎在极力压抑着心中的不满:“姐姐说得对,我去就是了。但是,我可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!她们要是敢欺负我,我绝对不会善罢甘休!”

叶柔的声音细若游丝,带着深深的无力感:“娇娇,我们家已经不是以前那个风光无限的安国公府了。如果父亲还在世,如果安国公府的爵位还在,或者哥哥能在朝中为官,那个钱友恭,他敢这样明目张胆地欺负我们吗?可是父亲他……唉,除了每年都有人拿着他的印信,到帐房支取银钱,他就再也没有管过我们姐妹了。”

说着说着,晶莹的泪珠便顺着她苍白的脸颊滑落下来:“你就忍一忍吧,千万别惹是生非。”

“哎呀,好端端的,怎么就哭起来了?”叶清连忙拿起一方绣着精致花纹的手帕,小心翼翼地为姐姐拭去眼角的泪痕,柔声宽慰道,“我们都已经长大了,不能再像以前那样,总是依靠着父亲,依靠着爵位。大不了,我也去想办法讨个一官半职,让姐姐你也能扬眉吐气,不再受人欺负!”

门外的叶长庚,像一尊雕塑般静静地听着房间里的对话,原本就苍白的面色,此刻更是充满了深深的内疚和自责。他无声地叹了口气,缓缓地转过身,拖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。

他的脚步异常沉重,仿佛双脚被无形的锁链紧紧地束缚在地面上,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艰难。

外面的人都在传,说是钱友恭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,残忍地杀害了严从效,而这一切,恰巧被叶清无意中发现了,她义愤填膺,不顾自身安危,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报官。而叶柔为了阻止钱友恭毁尸灭迹,在搏斗中不幸被打伤,导致小产。

但这仅仅是流传在外的说法,其中有多少真假,又有多少被掩盖的真相,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。

叶长庚虽然在学业上资质平平,但他心思细腻,观察力敏锐,远非常人可比。

叶清究竟是如何发现的?要知道,按照常理来说,那个时候,她应该已经进入了梦乡,对外界发生的一切都浑然不知才对。

钱友恭那种见风使舵、阿谀奉承的小人,又怎么会为了什么微不足道的琐事,就痛下杀手,残忍地杀害严从效呢?除非,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即将败露,让他感到恐慌,急于掩盖。

那个漆黑的夜晚,他的妹妹们究竟经历了怎样恐怖和阴暗的事情?他不敢想象,也不愿去深想。

他没有帮上任何忙,甚至连冲到京兆府监牢,狠狠地揍钱友恭一顿,为妹妹们出一口恶气都做不到。

因为一旦他参与斗殴,就会被书院毫不留情地除名,也就彻底失去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。

而事实上,就算没有这件事,他也根本就完不成学业,无论他多么努力地学习,多么刻苦地钻研,每次的考测成绩总是垫底,永远也无法摆脱那个可悲的倒数第一。

他就是一个没用的哥哥,一个彻头彻尾、一无是处的废物。

叶长庚失魂落魄地走出坊街,他茫然地抬起头,只见乌云遮蔽了原本明媚的日光,天地间一片昏暗,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。他忽然想起十年前,他也曾像今天这样,孤零零地站在坊街上,紧紧地拽住父亲的衣角,不让他离开。

而父亲却毅然决然地掰开了他的手,转过身,用他那宽厚的手掌,轻轻地扶着他的肩膀,神情无比郑重地说道:“长庚,以后这个家,就全靠你了。”

他恨父亲,恨他当初的抛妻弃子,恨他的不负责任,但是,他却从未忘记过父亲临走时的那个嘱托,那个沉甸甸的承诺。

可是十年后的今天,当他的妹妹们身处险境,命悬一线的时候,却还是要依靠母亲手持宝剑,奋不顾身地冲进去救人。

而他这个身为儿子的男人,却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受苦,无能为力。

叶长庚漫无目的地走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,忽然,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,数十名身穿盔甲的军士策马疾驰而过,其中一匹高大的战马险些撞到站在路边的叶长庚。

马上的军士气焰嚣张地呵斥道:“肃王殿下回京!闲杂人等还不速速退避两旁!”

周围的百姓们听到“肃王”的名号,顿时像潮水般向两边退去,生怕惹祸上身。叶长庚看着那些飞扬跋扈、不可一世的军士们远去的背影,突然如梦初醒般,猛地追了几步,但很快又停了下来,他神情复杂地转过身,朝着书院的方向快步走去。

他越走越快,身影如风,仿佛一把隐藏在剑鞘里,已经开始蠢蠢欲动的利剑,随时准备出鞘,斩断一切阻碍。

肃王李珑,是当今皇帝的皇长子,也是目前唯一一位被册封为王的皇子。

他的名字“珑”,乃是上古时期用于祈求上天降雨的美玉。

李珑出生的那一年,当今的皇帝还只是一个王爷而已。

当时,河南道正遭受着数月之久的严重旱灾,土地龟裂,颗粒无收,百姓们苦不堪言。先帝得知此事后,为了祈求上天降雨,便为这个刚刚出生的孙子赐名为“珑”,寓意着祈求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

说来也巧,在赐名后的第三天,河南道竟然真的天降甘霖,滋润了干涸的土地,挽救了无数濒临枯死的庄稼。

先帝得知此事后,龙颜大悦,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之兆,不久便正式敕封太子,也就是如今的皇帝。

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李珑虽然并非皇后所生,而是庶出,但皇帝却对他格外器重,给予了他极大的信任和权力。

为了让李珑尽快熟悉朝廷的各项政务,皇帝先是安排他在各个部门协助处理事务,积累经验,之后又派遣他率领军队,镇守北疆,抵御外敌入侵。而这一次他突然被召回京城,是因为皇帝颁布了一道紧急诏书。

肃王府的大门紧闭着,李珑甚至还来不及脱下身上那身沉重的铠甲,便立刻召集了王府中的所有幕僚,准备商议要事。

他迫切地想要在面见皇帝之前,彻底弄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,为何自己会在这个时候被突然召回。

“吐蕃贼心不死,屡次犯我边境,本王正准备集结兵力,一举将他们彻底歼灭,永绝后患,怎么会偏偏在这个关键时刻,反而被一道诏书召回京城呢?”

李珑感到百思不得其解,他眉头紧锁,脸上写满了焦虑和疑惑。

“是因为立储的事情。”站在一旁的王府詹事压低声音,小心翼翼地说道。

李珑听到“立储”二字,脸上原本焦虑的神情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不可测的平静。他端起手边的茶盏,轻轻地吹开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,漫不经心地问道:“哦?怎么说?”

两个月前,当朝宰相联合了几位德高望重的朝廷重臣,联名上书,恳请皇帝能够早日确立国家的根本大计,以安定天下民心。皇帝顺口询问了朝臣们的意见,没想到他们除了推举皇后所生的嫡子,也就是二皇子之外,竟然有更多的人出人意料地举荐了肃王李珑。

二皇子是皇后所生的嫡子,按照祖宗传承下来的法制,他无疑是最有资格入主东宫,成为未来皇帝的人选。

但肃王李珑是庶长子,如果按照立长的规矩,似乎也说得过去。

就连皇帝自己都没有想到,在朝廷之中,支持肃王李珑的人竟然会有这么多。

“糊涂!”李珑语气严厉地说道,“究竟是谁在背后主张举荐本王?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做,只会让父皇认为本王有觊觎皇位,想要夺嫡之心吗!”

一旦皇子之间爆发夺嫡之争,那么兄弟之间必然会反目成仇,朝堂之上也会出现激烈的党派斗争,整个朝廷都会陷入内耗之中,永无宁日。

就算他真的有夺嫡的想法,也绝不能如此过早地暴露出来,否则只会引来杀身之祸。

李珑重重地放下手中的茶盏,由于用力过猛,那精致的青瓷茶盏瞬间碎裂成无数片,散落在地上。

整个王府内一片肃静,所有人都噤若寒蝉,大气都不敢喘一下,生怕触怒了这位喜怒无常的肃王殿下。过了许久,王府詹事才缓缓地抬起头,语气沉重地说道:“王爷,事情奇怪就奇怪在这里。那些举荐您的,表面上看起来是支持您,但实际上,他们都是二皇子的人。”

他们是故意的,他们是故意想要陷害肃王李珑,让他陷入万劫不复之地。

当今皇帝正值春秋鼎盛的年纪,身体依然十分健康,他又怎么会容许自己的儿子生出觊觎皇位,想要夺权的野心呢?

这便是肃王李珑突然被一道诏书紧急召回京城的真正原因。

一个国家的君主,只会让自己最信任的人领兵镇守边疆,拱卫国土安全。

“本王现在就进宫去,亲自向父皇解释清楚。”李珑说着就要起身离开。

“万万不可!”一位王府幕僚连忙上前一步,拦住了李珑的去路,“王爷,此事原本已经是一个必死之局,无论您如何解释,恐怕都难以消除圣上的疑虑。但是,王爷您洪福齐天,您的运气非常好,只需要做一件事情,便可以彻底打消圣上心中的疑虑。”

“什么事情?”李珑皱着眉头问道。

“娶妻。”幕僚神情严肃地回答道。

皇子娶妻,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必须要考虑到女方背后的母族势力。

如果女方的母族势力强盛,那么对皇子来说,自然会有很大的助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