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章 公主的心结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1895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08
月婵微微一怔,随即缓缓站起身来。她在刘据那双带着稚气的眸子注视下,努力挤出一个安抚的笑容。而小太子却像忽然捕捉到了什么疑问,歪着脑袋看她,语气里透露出几分天真:“舅舅家的弟弟,不是只有三个吗?你是哪里来的姊姊?”
卫子夫眉头微皱,一时哑口无言,不知该如何回答。霍去病却接过了话茬,嘴角挂着惯常的轻松笑意:“因为有了姊姊,弟弟才能得到更多的宠爱啊!所以便多了这位姊姊。”他的话随意又洒脱,像一阵轻风随口拂过。
刘据想了想,似乎被这个解释所取悦,于是兴高采烈地点点头:“原来是这样!姊姊快坐下吧!”他挥了挥小手,脸上露出鼓励的笑容。
月婵的心不由舒了几分,嘴角扬起一个温暖的笑,向他微微点头示意后,重新坐了下来。霍去病显然还未尽兴,他低声续道:“姨母,其实据儿的性子也不能总是埋头书卷间,试着让他多活动,多习武,终究是百益而无一害啊。”
月婵侧头望了望刘据,心间暗自思量:这位小太子性格不同于汉武帝那般豪迈张扬,大抵是性喜恬静,整日里透露出儒雅书生的风骨。他并不厌书厌文,却对骑马射箭这些皇室男儿的传统技艺兴致寥寥。
果然,卫子夫轻轻叹了一口气:“据儿性子与众不同,对骑术这些总是提不起劲儿,倒是爱同你们在一起玩耍,若是正儿八经去学那些功夫,恐怕又要百般推脱了。”
霍去病听罢,摇摇头,语气变得宽厚:“据儿还小,急不得。等他长些岁数,身形再壮实些,那才是习武的大好时机。姨母记得在适宜的时候督促便好。”
月婵瞥见对面的卫长公主刘斐,她的目光始终停驻在霍去病身上,那眼神裹挟着几丝未出口的犹疑,流露出几分黯然与哀伤。当真是楚楚动人,让人心生怜惜。而卫子夫作为她的母亲,又怎会对这些无动于衷?她眼角微挑,像是洞悉了刘斐每一丝细微情绪,却只能暗自叹息,求心头的苦涩得不到释怀。
为了转移场上的氛围,她主动找月婵搭话:“听闻青弟对月儿的教导甚是上心。不知月儿这段时日学到了些什么好手艺?”
月婵听罢正欲开口,长舒一口气,却忽然想起适才刘斐说过的“这里没有外人”,连霍去病都随意称她为“姨母”,若自己此刻称呼她“皇后娘娘”,未免显得拘谨生分,便赶紧调整称谓:“府中两位夫人教我识字与针线,如今《诗经》的十五国风已读过九篇,我确实从中学到了不少内容。”
卫子夫听完笑道:“这些事必是南玉教的吧!南玉自从在椒房殿中服侍之时便颇具才艺,青弟果然善于发现人才,知人善用啊。”
霍去病听后微微一笑,插话道:“若是舅舅没了这份慧眼,又怎能稳稳坐在大将军的位置,统领三军呢?姨母,你这话未免过于谦虚。”
月婵脑海里随即浮现出了南玉偶然间与她提起的细节,当初卫青派人来教育她书识,她对自己的任务也颇为重视。此刻细想,这些昔日的主仆关系长久相处后,倒真是心灵的默契使然。
这时,刘斐忽然开口问向月婵,语气里带着几分试探:“听闻月儿学会骑马,是舅舅亲自教的,还是去病哥哥亲自指导?”她的目光灼灼,似乎在期待一个明确的答案。
月婵愣了片刻,不知该怎样回答,犹疑中目光转向霍去病。而霍去病却抢先答道:“自然是舅舅教的。我哪里敢在大将军面前卖弄技艺?否则不成了那越国的丑女一般,空在世人面前效颦,却沦为笑柄吗?”他的语气带着几分戏谑和自嘲,轻松地摊了摊手。
他说到这儿,顿了顿,眼神变得略微认真,“再者,月婵是大将军之女,总得有所不同,岂能似寻常官家小姐般流于俗气。”
刘斐突然打断他的话,语气暗藏着迫切:“那去病哥哥可以教我吗?”她的表情已难掩内心炙热的渴望。
月婵看着小公主满怀希望的目光,心里逐渐明白了刘斐的心意,她对霍去病的感情分明是一往情深。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年轻的骠骑将军却置若罔闻,轻易地将她的期待搁置在空中。他明明可以争取,也有迎娶刘斐的资格,可他没有迈出那一步。
卫子夫听到刘斐的话,脸上不由露出些许不满。开口回绝道:“斐儿,去病如今身份非凡,事务繁重,岂能事事依着你?等你嫁入平阳侯府,你的夫君也是习武之人,到时候让他教你练骑术,岂不更好?”
刘斐的表情立马黯淡下来,眼中的亮光似乎在顷刻间被这句话所熄灭。霍去病的嘴角轻轻抽动,似是想说些什么,却最终沉默了下来,只含着一丝复杂神情默默低头。
月婵看着这一场无声的尴尬和隐忍,心里直叹道:若霍去病真心爱刘斐,他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吧。但目前看来,他沉默的态度似乎表明着彼此无望的结局。
她的心里顿感混杂,她开始疑惑霍去病对刘斐究竟抱着怎样的感情。他的态度模糊不清,像一掠浮云,让人捉摸不透。思来想去,却越发感到这件事超越了她的理解力。
“罢了,也同我没有关系。”月婵低头,自嘲般地对自己说。
秋日的长安城温度尚未完全退却热浪,却已在风中藏着几分凉意。人们从夏日的闷热中解脱出来,走上街巷串门闲话,或聚集在树荫下聊家常。自从张骞——现为博望侯——通西域归来,带回了葡萄、苜蓿等新奇作物,这些来自异域的礼物渐渐在长安城扎根,成为市井间的话题头角。
月婵所住的云华院便有这样一株劲藤葡萄。绿香曾提起,本是博望侯赠与卫青的珍品,却因无人懂得修枝剪叶的技巧,仅徒长了些枝蔓,始终未能结果。众人曾议论是否要将这古怪作物拔掉,但最后却始终未能下手。这一方生命的故事悄然和她的成长经历交织在北京郊院无声蔓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