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皇宴风波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1715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07
身为凤阳宫中资历颇深的管事婆子,刘嬷嬷在太后心中举足轻重。这位年过半百的嬷嬷行事周到、雷厉风行,赢得了至高无上的信任。
夜色笼罩皇宫,太后从凤阳宫缓步走出,语气淡然却掷地有声:“起来吧。”
两旁提灯的宫女立刻起身,列队跟随太后左右。每人双手举着造型华贵的宫灯,宛如流动的星河,将这片金碧辉煌的古老建筑衬托得更加皇家气派。
太后踱步走向宫宴现场,宴席中,百官嫔妃尽皆起座,恭敬地行下大礼,高声颂道:“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!”
太后微微一笑,摆手道:“都免礼吧,今晚不同以往,大家无需多礼。”言罢,缓缓步上凤座,将全场尽收眼底。这座椅原本为皇帝所用,象征着尊贵与巍然。
她扫视在场众人,又露出几分和蔼的笑意:“难得诸位齐聚一堂,更有贺兰国的英才佳人列席,倒是哀家今日的一大幸事。既然如此,还望诸位能献上拿手好戏,可别让哀家失望啊。”
“臣等定竭尽全力,不负太后厚望!”宴席下一片山呼,众人纷纷应声。
太后挂念于心的,是慕容凝烟——究竟是什么样的女子,能让一向冷厉的轩辕瑞诚亲自提议娶她为妻?她笑望慕容丞相所在之处,语气中透着几分考量:“慕容丞相贵为一品重臣,府上儿女自然才华出众,不妨请你家的小姐们先来表演,皇上觉得如何?”
皇上稍作思索,刚要应声,太后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瞥向一旁空落落的座位。他心下微动,暗想那位四皇孙又去了何处?方才可是他亲自跑来安排的宫宴,偏又玩起了失踪。
正当她皱眉揣测时,一名身披黑锦华服的男子从殿外步入,气场沉稳冷峻。正是轩辕瑞诚。他淡然开口:“既然皇祖母开口,那就请慕容丞相应旨吧。”
皇帝点头应允:“如此便依太后所言,由慕容府先表演吧。”
慕容赫连忙上前,深深一揖:“老臣叩谢皇上、太后恩典。此乃慕容府的荣幸,家中四女虽才浅学疏,但必尽全力呈上精心的表演,还请皇上、太后海涵。”
话语刚落,四名衣着绚丽的女子自席间而出,步履端庄,盈盈行礼:“民女清琴、民女清诗、民女凝烟、民女清云,叩见皇上、太后、皇后。”
太后的视线迅速锁定在慕容凝烟身上。这个女子身裹淡雅长裙,头戴轻纱,不卑不亢,举止之间尽显从容,更难掩气质中透露出的几分神秘。
“起来吧,不用多礼。”太后闲适地挥了挥手,“准备好了就开始吧。”
随着一声令下,表演徐徐展开。清琴与凝烟分坐古琴两侧,清诗手持狼毫驻立案前,而清云飘然于场地中央,身形优雅。
琴声如涟漪漫开,清琴与凝烟的指尖拨动琴弦,如涓流入溪,若风过疏松,将满堂喧嚣化为静谧。那旋律,仿佛山川之灵中最纯净的吟咏,所有人无不沉浸其中。
轩辕瑞诚慢条斯理地执起案上的玉壶,将琼浆玉液倒入琉璃盏中,目光紧锁在凝烟身上。他原本以为传闻不虚,慕容家这三女才貌平平,唯独她除外。但如今看来,这女子不但出尘脱俗,竟还有一手流畅浑然的琴技。
这轻柔如烟、灵动如泉的乐音,分明早已超越凡俗的造诣。这“幽兰琴”本是他大哥赠与母后的珍藏,竟在她手中发挥出如此响韵之声。轩辕瑞诚眸光微眯,唇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:这女人,可真教他刮目相看……
另一边,清云伴琴起舞,一身纤细柔美的腰肢与飘逸衣摆相得益彰,舞姿忽快忽慢、曲调忽高忽低。动作如凤凰展翅、蛟龙出海,轻盈又不失灵动。
众人一时间仿佛置身山间云海,感受灵峰横卧河川之壮美,又宛若流泉跌落悬崖的清越。如梦似幻,让人看得痴迷。
而清诗则在琴声与舞姿交汇中随意泼墨,即兴作诗。当音乐骤然停歇,舞姿顿时凝止,清诗笔下之作犹如点睛之笔。
“好!”满堂喝彩。
与此同时,太后的心神却被一旁抚琴的凝烟吸引住。那“幽兰琴”让她百感交集——此物乃先皇赐予她的珍物,后又转交皇后,下一步竟落到凝烟的手中。而若所料不错,此琴应是皇后交予太子轩辕澈,以为传情赠物之用。
她意味深长地看了看皇后,又瞥了一眼端坐如常的轩辕澈,后者却目光灼灼,紧盯凝烟的身影,目中满溢浓意。
突然间,轩辕瑞诚站起身,未发一言便快步离席,直奔夜幕深处。他的背影融入那冷硬的黑暗之中,带着扑朔迷离的意味,令人捉摸不透。
皇帝面露不愉之色,低声冷哼,侧头吩咐近侍:“去看他又去了哪里。”语气虽淡,却隐透帝王的不耐。
场上气氛未受干扰,而一旁的宦官将清诗的宣纸恭呈给皇上:“皇上,请过目。”
皇帝接过,平静念道:
“朝去暮来春还在,
姐妹弹琴附舞采。
寒梅隔岸湖畔爱,
龙凤朝明月时来。”
皇声刚落,全场先是一愣,随即响起雷鸣般的赞叹。“好!”“妙!”赞不绝口声不绝于耳。
慕容清诗轻启朱唇,温婉解释:“诗中‘朝去暮来’寓意我贺兰国江山永固;‘寒梅湖畔爱’喻臣民崇尚梅花高洁;‘龙凤朝明月’更颂皇上、太后、皇后的天人之姿,为黎民造福。”
闻听此言,皇帝朗声一笑,连连点头。而此时,场下的局势却已悄生暗涌,各怀心思的人们将目光投向纱巾微掩的凝烟,夜宴之中,风波暗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