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章 疫染浔阳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628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05
正值辞旧迎新之际,京城渡口里人群熙攘,船只频繁往来,气氛格外热闹。林晓寒手扶着欢瞳,两人踉跄地踏上了渡船。欢瞳远眺江天与水雾交织的无垠远处,忽然感慨万分:“少爷离京游学那年,也是走了一段漫长的水路。唉,最怕的还是坐船,那滋味实在太折磨人!”

渡口依旧是那个渡口,人却仍旧是那人,唯心境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林晓寒转头一瞧,才忆起欢瞳有晕船的毛病,便劝道:“不如就让你回林府休养吧,何必跟着我。”

欢瞳连连摇头,神情笃定道:“少爷去哪,我便随去哪。这哪能退缩?”

说话间,几名伙计抬着陆冷枫的棺椁上了船。陆冷枫生前懒散成性,能坐绝不站,能躺更不会坐,出门次数少得可怜。舟车劳顿对他而言,和要命无异。他曾戏言:“除非疯了才会出来受这份罪。”如今,竟是死后也逃不过长途劳顿,一路被迫颠簸。

准备妥当后,船夫拔锚启程,船徐徐离岸,渡口的喧闹声逐渐消散,视野变得愈发广阔。江面刚刚退潮,水天一色,清风不作,雾霭如轻纱,朝阳在水面上拉扯出明暗相交的光线,半江瑟瑟半江红。

林晓寒细细擦拭陆冷枫的灵位,口中喃喃:“江景不错吧?若你还能回来,总归别太懒,偶尔也该出去走走。”话音未落,他凝望灵牌上刻着的“陆冷枫之墓”几个字,心中顿时升起一股违和感。

自从那个穿着奇异服饰的少年在梦境中出现后,这种违和感就挥之不去。纵然陆冷枫已然离世,那少年却彷佛还未真正消失。这份诡异,让林晓寒隐隐不安。

船载着一行人一路向南,景色随之切换,由宽阔的北方平原逐渐过渡到连绵的南方山峦。数日后,船在浔阳渡口停泊补给。浔阳距离洪州不过一日水程,而洪州时疫泛滥,林晓寒早已打定主意,船过洪州绝不再停。

补给期间,陆白朔兴致盎然地提议:“听说浔阳的茶饼远近闻名,林少君要不要上岸尝些?”

林晓寒摇头道:“不必了,我就在船上等你们。”

陆白朔意味深长地笑了:“那我买点回船,就当还你此前那道‘浑羊殁忽’的情……呃,瞧我这张嘴。”他意识到自己提及往事,有些尴尬。对林晓寒而言,故人的回忆只会平添伤感,尤其当那故人是失去的丈夫。

林晓寒对此却不露悲戚:“既然如此,那就劳烦六少爷买些回来,也给冷枫‘尝尝’罢。”言辞间,竟显得格外平静。

欢瞳因晕船备受煎熬,正央求着上岸缓一缓。林晓寒见状,随即吩咐道:“正好,进城时替我找家凶肆,让他们用木板临时刻个牌位。不必太精致,能用即可。”

欢瞳虽疑惑,却仍问:“刻什么字?也是陆冷枫之墓吗?”

林晓寒沉吟片刻,缓缓道:“刻‘江大壮之墓’。”

欢瞳听了,满脸困惑,“江大壮是谁?”

林晓寒目光清冷:“不过是个该下地的畜生。”

船在浔阳停靠半日后再次起航,而途经洪州时并未停留。没想到不到几日,陆白朔和欢瞳相继染疾,突然病倒。

两人症状惊人地相似:高烧不退,腹痛呕吐,没过多久,水疱开始蔓延。见状,船夫唉声叹气:“两位爷怕是染上了洪州时疫。浔阳人口混杂,多是从洪州逃难来的,城里的查验再细,也免不了漏网之鱼。”

他用手捂住口鼻,一脸无奈道:“官人莫怪,这病可传人。得了这种命薄病,听天由命罢了。命硬的活,命弱的,神仙妙药也救不回来。”

舱内,陆白朔和欢瞳神志不清,短短一天便烧得昏迷不醒。水疱从肩头一路蔓延至颈脖,两人情况危急。众人唯有惶惶不安,谁敢靠近?船夫见林晓寒要诊脉,急忙阻拦:“官人切莫近身,这病一碰就过人!”

林晓寒没理会,取出医箱道:“你们离远些即可。”

为了防备突如其来的疫病,胡吉早将时疫情况告知于他。林晓寒也因此提前备好药材。他将棉纱捂住口鼻,同时命众人也照做,确保安全。一到下一个渡口,他便安排其他人下船替他采买药材,而自己则毅然留船救助病患。

欢瞳迷迷糊糊清醒了一些,见林晓寒准备施针,急忙嘶喊:“少爷您别过来!千万别染上!”

林晓寒按住他的肩膀,声音沉稳如山:“你信我吗?”

欢瞳眼眶微微泛红,“少爷是世上最好的大夫……”片言直白,却藏满信赖。

林晓寒嘴角微弯:“除了恩师与父亲,我可不敢当。”他旋即继续催促,“我会用些缓和的药,不必害怕,就算药性无效,也不伤身。”

欢瞳艰难点头:“随便用也行,我相信您……”

林晓寒铺药粉、捣药、煎汤,从敷药到施针一丝不苟。他虽无十足把握,却谨慎地观察,随时根据病情调整药方。去年时疫初发时,他曾与恩师书信切磋,其中提及的经验,为救治这二人提供了些许方向。

几日后,在精心护理之下,欢瞳和陆白朔终于退烧,水疱破出后开始结痂,再无新增痕迹。此后又休养了两日,两人便从病床爬起,恢复如常。尽管身上留下了遍布疤痕,却庆幸未损容貌。而更引人称赞的,便是林晓寒的镇定与妙手,挽救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危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