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章 义赈京华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1927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4:02
见柳氏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,时非翎怒火中烧,厉声质问:“东西呢!我让你拿的东西呢!别告诉我你没拿回来!”
“这么点事都办不好,废物!我告诉你,现在立刻滚去母亲的院子,把那套瓷钟给我拿回来。拿不回来,你就永远别回这个家了!”时非翎咆哮着。
与此同时,顾萧彬也带着从京都传来的最新消息,他告诉烟纹,时家已经开始反击了,他们通过公开往年盈利的账目,试图将惠民店铺也拖入泥潭。
顾萧彬继续说道:“你也知道,那些穷苦百姓,他们最见不得别人有钱。当你赚的钱足够多的时候,他们根本不会考虑你到底为他们省了多少钱。”
烟纹听后,神色平静。她知道,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,是必然的。一旦真的和时家撕破脸,那就注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。
“毕竟是百年世家啊!”烟纹喃喃自语道,“恐怕早就把触手伸到了朝堂和坊市的每一个角落。就说那些在京都散布谣言的水军,单单看他们出手的速度和谣言传播的范围,就知道时家的实力有多可怕。”
然而,烟纹听完顾萧彬的分析,只是不屑地笑了笑,便提笔写了一封密信,让千羽火速送给祁玄胤。
果不其然,正如烟纹所料,没过多久,关于她的流言蜚语就传遍了京都,她的名声也随之跌落谷底。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一支特殊的游行队伍突然出现在京城的街头。
这支队伍由一群孤儿和无依无靠的老人组成,他们手举着一顶巨大的万民伞,走街串巷,高声颂扬烟纹的功德。这群人的出现,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。
看热闹的百姓越来越多,他们跟随着游行队伍,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顺天府衙,将一纸状书递了上去。
状书上清清楚楚地记载着烟纹三年来对孤儿孤老的资助,包括每一笔花销、每一件捐赠的物品,都记录得详详细细。
“我们要状告那些恶意抹黑烟纹姑娘的人!”孤儿老人们声泪俱下地控诉道,“烟纹姑娘挣来的钱,根本不是为了自己享乐,而是用来救济我们这些可怜人啊!”
顺天府尹早就接到了顾萧彬的暗示,在接到状书之后,立刻当着所有人的面,大声宣读了状书的内容。
然而,由于状书上控告的对象牵涉太广,无法立即立案侦查。于是,顺天府尹只能公开声援烟纹,算是为她正名。
此举一出,那些污蔑烟纹的谣言自然不攻自破。而那些曾经听信谣言、诋毁过烟纹的人,也因为羞愧难当,反而更加卖力地为烟纹歌功颂德。
但是,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。万民伞事件的第二天,一支来自边防虎啸军的信使队伍,火速赶到了京都。
虎啸军统帅亲自撰写的奏折,在当天的早朝上,被呈到了皇帝的面前。奏折上,详细罗列了烟纹以个人名义,三年来持续不断地向边防军捐赠物资的清单。
龙颜大悦的皇帝看完奏折后,心情大好。这种对于朝廷有巨大帮助的募捐行为,理应被树立为榜样。
毕竟,那些商贾们大多重利轻义,不偷税漏税就已经很不错了,哪里还会有人像烟纹这样,默默捐助数年,却不求任何名利?
皇帝认为,对于此等义举,必须大肆嘉奖。于是,他立刻命人当朝宣读了奏折中的捐赠清单,又命人将朝廷对烟纹的表彰,张贴在京都的大街小巷。
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看着清单上高达百万石的粮食和数不清的物资,震惊不已。甚至有些人开始为烟纹捐出去的财富感到心疼,心想如果他们有这么多钱,绝对不会白白捐出去。
更令人敬佩的是,如果不是京都传出那些不堪入耳的流言,烟纹恐怕还会继续默默地捐助下去,三年来从未想过要获得任何名利。
皇帝的嘉奖令朝中大臣们立刻闻风而动,他们的家眷纷纷在各大宴会上,对烟纹的义举赞不绝口。
这就是所谓的“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”。皇帝想要捧谁,他们就跟着捧谁,绝对不会出错。
皇榜的事情发酵了三天后,奉命南下赈灾的太子也回京复命了。
在早朝上,当皇帝对太子大肆褒奖的时候,太子却呈上了一份烟纹捐赠救灾物资的清单。
清单上清晰地罗列着烟纹捐赠的衣服、鞋帽、粮食、药品等物资的数量,以及预防灾后瘟疫的药方。
太子当朝为烟纹请命嘉奖,这正合皇帝的心意。他正想借着烟纹的义举,树立一个为国为民的榜样。
皇帝沉思片刻,决定封烟纹为县主,并赐封号“忠义”。
然而,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当皇帝的圣旨下达后,传旨官却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名叫烟纹的姑娘。
就在众人疑惑不解的时候,烟纹的义妹赵烟纹站了出来。她公开为义姐发声,声泪俱下地控诉说,烟纹已经惨死在了时府。
这番话如同一个回旋镖,狠狠地击中了时首辅和时非翎,将他们架在了火上炙烤。
京都的百姓这才恍然大悟,难怪烟纹的义妹和时非翎拿出的药方一模一样,原来烟纹曾经在时府居住过。
但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,才会导致烟纹的义妹声称她的义姐惨死在时府呢?
很快,各种版本的猜测在京都甚嚣尘上,比如时家贪图烟纹的药方,杀人夺宝;比如时非翎利用烟纹的智慧,欺世盗名;再比如时非翎辜负了烟纹,在迎娶高门贵女之前,放火烧死了她。
皇帝对时家最近的所作所为,已经极为不满。他想要树立的榜样,竟然被时家所害,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。
但是,他的嘉奖圣旨已经颁布,现在必须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。于是,在当天的早朝上,皇帝下令时家父子停职待查,等待金吾卫查清此事,再做定夺。
皇帝对时家的不满,令时家的政敌们看到了机会,纷纷开始行动。其中,二皇子和四皇子两派的动作尤为明显,他们连续数日上奏折,检举时家近年来犯下的种种罪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