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章 吵翻天的朝堂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529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3:54
换言之,安王的事情最终还是要宗令点头才行。

宗令福硕亲王是先皇同胞弟弟,年轻时驰骋沙场,立下赫赫战功,虽因伤退役,却凭这一身荣光接管宗人府。辈分、威望、人心,这位亲王一样不落,加之是皇帝的叔父,哪怕贵为天子,也得给几分面子。

此刻,福硕亲王面无表情,语气公事公办:“宗人府会全力配合各部门调查。”

在座的大臣们,包括皇帝在内,听到这话都松了口气。谁都怕福硕亲王看在先帝的份上偏袒安王。

不过,事情依然复杂——安王的罪行,可谓硕大无朋:贪污横行、超越等次、杀人灭口、贿赂行贿,就连强抢民妻这种天理不容的事也摊在了他的案头。此刻,户部、礼部、刑部、吏部、大理寺----这人头攒动的几个部门,无一能撇清干系。

可如果让问题再发酵下去,恐怕工部、兵部那些远离漩涡的部门也未必能置身事外。毕竟,安王在周州称王称霸多年,锦衣卫的探子几乎寸步难入。难保他没有与当地官员狼狈为奸,搞什么违规建筑、挖地道、造兵工器械,甚至囤兵搞私军事!

这种“土皇帝”,远非坐镇天子之位的皇帝能随意摆布。无人知晓,他的野心究竟膨胀到了何种地步。

堂上众人光是设想这些潜在的问题,纷纷感到太阳穴突突跳动。这无异于啃下一块嶙峋的硬骨头。

“要不,先派锦衣卫?”有大臣提议道。

“锦衣卫损耗已经惨重,现在去,岂不是让他们送死?”有人立刻反驳。

“暗卫如何?先皇留下的那伙人不还是在吗?”也有人提起。

“暗卫虽强,可上一次提到东宫案也是十多年前的事了,他们哪里还是当年锐气逼人的模样?”另一种怀疑声回应。

不一会儿,一个个方案如决堤的洪水涌入,激起了方才依然局促的大殿争论不休。

当涉及派遣暗卫,有人给出一个近乎批判的看法:“暗卫的存在使得世人对他们心生畏惧,可若让他们明着调查案件,这支力量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。还不如让专业的锦衣卫出马。”

可锦衣卫虽然经验丰富,却不敌先皇那一派暗卫的狠辣手段。

眼看朝堂讨论如胶着一般,落地靶子不仅得不到解决,反而越扯越乱。许多大臣忍不住腹诽先皇,他老人家不是高瞻远瞩吗,怎么临走还留这么个烂摊子?

皇帝此刻不禁与满殿官员一同焦头烂额。至于肩负监督责任的福硕亲王,同样皱紧眉宇,似被逼至绝路。

朝堂争论越发热烈,就有人冒出一个方案:“不如,派楚菡去……”

终于,这一提议掀起新一轮轩然巨浪。

老太师当即横眉冷对:“不成!楚菡虽在情报收集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,但若她一踏入周州,势必会遭到安王暗卫刺杀。绝不能冒此风险!”

原本同样反对派遣楚菡的老太傅,听到老太师如此斥责,神情微变,像是突然捕捉到了什么新的可能。他沉吟片刻,提出:“如果楚菡能事先察明安王暗卫的动向,再加以布局,未必不能以少胜多?”

“可一旦情报滞后呢?难道要我们付出更惨重的代价当代价?”对方反驳。

“别忘了,大盛得楚菡帮助才脱困至今,失去她的代价我们扛得住吗?”有人反驳。

“令人头疼的正是楚菡来历成谜。她究竟是人是鬼尚且难判,何不趁此机会下手消除后患?”

短短几句话,无异于投下一枚炸弹。整个御书房顿时化作战场,不知是官员狰狞扭曲了这严肃的空间,还是空间反映了众人真实的内心。

皇帝目视这一切,平静无声地端起茶盏,仿佛全然没听见耳边此起彼伏的争吵。他一口饮茶,又闲然拿起一块糕点送入口中,只觉甘甜之中愈发悠然。这喧嚣的争辩倒成了美妙的背景音乐。

皇帝坐在龙椅上观察,目不转睛地揣摩着,心底盘算:谁在打着维护大盛的旗号,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,又有谁是因顾忌利益被曝光,而不得不试图除掉楚菡与系统?他盼着这些人吵得更激烈些,最好吵得露出尾巴才好。

而在一旁的福硕亲王,冷眼旁观整个场面,情绪极为复杂。明明是堂堂天子,前一刻还怒发冲冠,如今却能心安理得以茶点为伴,享得自在从容,难以捉摸这一位年轻帝王的深浅。

“皇帝……该不会是早已算准这一出,自导自演?”福硕亲王心头闪过这个念头,紧接着暗自啐了一句:“果然,当皇帝的,心全都脏透了!”

闹剧直到半个时辰后才稍见消停,连砸出了一口气喘喘的余音。众人嘶哑的嗓子不得不接受小太监们奉上清茶润声的缓解。

场面沉淀时,夫妻对眼的默契规则又爆发时——

户部尚书忽然冷笑开声:“户部四年前正统账目就清冲末段 职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