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章 金钗风波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1399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3:48
“元让!”曹操眯了眯眼,摆出一副深沉模样,语气里却透着几分不容置疑,“虽说我们心怀大志,誓要匡扶汉室,可眼下局势扑朔迷离。这六路诸侯会盟,看来是要不欢而散了。接下来该怎么走,我们得好好谋划一番了……”
“什么狗屁会盟!”站在一旁的夏侯惇听了一半便忍不住打断,粗声粗气地嚷道,但随即意识到自己身处军中如此无礼,话语顿时收敛了几分,转而嘟囔道,“总之,我啥也不管,一切听大哥的安排!”
曹操微微一笑,站起身来,目光扫过在场的将士们。他缓缓背过手,沉声道:“若无异议,就先散了吧。等我拟定好下一步计划,再通知诸位。”
话音未落,各将纷纷抱拳行礼,依次退出了营帐。唯有夏侯惇仍留在帐中,与曹操嘀咕个不停,也不知在讲些啥。我随手掀开帐窗向远处望去,只见各路诸侯的人马早已在收拾辎重,准备撤营。心里顿时有些怅然若失——这轰轰烈烈的会盟,竟如此戏谑般地草草收场了。不知袁绍在河内鏖战得怎样了,也不晓得董卓此刻是否已经在长安立下脚跟。而曹操下一步,又将何去何从呢?
远处的小片田地上,几丝新绿悄然而出,仿佛在昭示春天的回归。然而,在这乱世之中,又有几人还能细品这淡淡春意呢?我的思绪渐渐浮散,胸口隐隐的闷痛提醒着我,那颗独眼龙给的药虽然压制住了大半痛楚,但并未根除病灶。药效若要持续,仍须每日佩戴那蝶形发钗,像个微型药泵一样慢慢释放药力。想到此,我心里无比懊恼,可又无奈,只得从包袱里翻出了那只蝴蝶钗,看着它发呆。
正犹豫间,猛然间听到身后响起脚步声,转头一看,竟是曹操。他不知何时进了后帐,见我手中握着那钗,一脸好奇地问:“婵儿,这是什么?看你盯着它发楞。”
“呃……这个是……”我一时无言以对,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,只能临时编造理由搪塞,“这是我离开陈留城时家父给我的钗子,看着便想到他了……”
曹操听闻,面露悔意,低声自责:“哎,怪我,怪我轻信了卞蓉的谗言,才害得你远走他乡,也连累令尊远离故土。”
他的这番话让我一愣,心头竟腾起几分陌生的复杂情绪。我忙追问:“什么?我爹……他离开陈留了?”
“你当年失踪后,令尊伤心欲绝。后来,他决定离开陈留,说是要去岭南。”曹操语气小心翼翼,似怕再次刺激到我。
岭南?我愣了一下,心想:那不正是去找张仲景么?好在如此,也好过留在陈留受人掣肘。
见我默不作声,曹操以为我深陷悲伤,连忙安慰道:“婵儿,你莫要难过,等会儿我让人去岭南寻访,将你父亲接回来!”
“不!千万别!”我几乎是脱口而出,却很快镇定下来,语气缓和了几分,“张仲景是我父亲多年的挚友。与其让他老人家回到乱世中心,不如留在岭南研学医道,既有安身之所,也免受战乱之殃。我只需修书一封,报他平安即可。”
曹操闻言颔首:“你说得对,确实如此。”话虽如此,他的目光却还是转向了我手中的蝴蝶钗,略带玩味地从我手中取过,亲自将那金钗插入我的发髻,嘴角扬起一抹笑意,“既是令尊所赠,不妨这样戴着,也能时时表意你的孝心。”
听他这正经话,我顿时有种哑巴吃黄连的复杂心情。罢了,事已至此,索性也懒得多言。
午饭后,曹操兴致颇高,邀我随他在营中散步。初春的阳光透着几分温柔,虽稍显慵懒,却也难得清新怡然。正当我沉浸在这短暂的安宁中时,远处忽然出现一道熟悉的身影。那人傲然站在路中央,未等我们靠近便挡住了去路。
我抬眼一瞧,竟是卫芸!果真是冤家路窄。
“卫姑娘,这是要去哪?”曹操见到她,顿时停下脚步,语气不失客套。
卫芸面色冷若冰霜,语气淡淡,却带着隐而不发的狂暴:“我正要找曹将军,如今家兄战死,我需尽早带回他的亡骨,返回故土。”
“你要回襄邑?”曹操闻言微惊。
“正是如此。”卫芸回答得依旧冷淡,话语甫落,却忽然转眸冷冷地盯住了我。她目光如刀,在我头顶的金钗上停留了片刻,嘴角勾起一抹讥讽的笑容,语气冰寒:“陆姑娘,你头上的金钗倒是好生别致啊——不知可是那日半夜从你帐中窗中跳逃的黑衣男子赠的?”
说完,她竟噗嗤一声冷笑,笑声如利刃般刺入我的耳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