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章 蓬头垢面的落魄行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597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3:48
“姑娘话里有话啊!”眼前人微微点头,随即饶有兴味地打量着我,“是不是还有什么不方便说的隐情?”

“没、没有!真的没有!”我连连摆手,语气慌乱得几乎破了音。心中早已一片兵荒马乱,这些人看似还算讲理,可若是惹火了他们,说不准就地一刀砍了我们都不足为奇。面对这样的局面,我只能暂且随他们去徐州,途中伺机脱身。可这天杀的命运,好像专门跟我作对。

此时,我才仔细打量起这些黄巾军的队伍。天啊,这漫山遍野的人影,一眼竟望不到尽头。粗略估计,得有几千人吧?为了不暴露行踪,队伍末端的人只是远远地点起一根火把,昏黄的光线在他们的脸上晃动着,显得愈发诡异。就这样,我和碧云被裹挟在这股洪流中,整整奔波了一夜。直到东方泛白,实在困得连路都走不动了,我瘫倒在路边,浑身像散了架一般。

那名之前同我们搭过话的渠帅,徐吉,倒也算有些良心。他见我们气力衰竭,竟让出自己的马,好让我们姐妹两个稍稍缓上一口气。可是,接下来的几天,我们却彻底体会到了“颠簸不息”的滋味——一路颠簸、一路风沙,几乎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,照顾马都成了一种奢侈。终于,几日后,当我们一路颤悠着来到彭城城外时,我和碧云早已蓬头垢面,狼狈得连自己都不忍直视。一句“大道如青天,我独不得出”滚到嘴边,却忍不住愤愤地改成了“日日风餐露宿,人比黄花瘦!”

彭城,一座威风凛凛的城池,俨然是徐州的门户重镇。那巍峨的城墙、高耸的箭楼,隐隐透露出拒敌于千里之外的气魄。我看了看手中这支“几千把锄头”的黄巾军,再看看那城墙厚实的轮廓,心中直呼:“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砸吗?”还好,这帮渠帅中的另一人——何其,似乎还算熟悉兵法。他镇定地命全军扎营于城外,并亲自换上便衣混入城内,打算刺杀徐州牧陶谦。按照他的计划,内外夹击之下,彭城定能一朝破城“手到擒来”。

怎料,现实比书上的计谋复杂百倍。刺杀行动不仅功亏一篑,何其本人也被陶谦反擒。陶谦或许是想用他来当诱饵,引诱黄巾军来解救,进而一网打尽,于是并未立即处决。这场交锋僵持着,而徐吉正是因为这个“烫手的山芋”才急急赶来救人罢了。这套路,不是古今大戏台上的老桥段嘛?兀自叹息命运戏弄之余,我和碧云也没闲着,为了避免再睡帐篷、咽西北风,我们毫不犹豫地毛遂自荐,提出了愿去彭城内“打探敌情”的请求。事实上,这不过是给自己找个开溜的机会罢了。

徐吉倒是颇为爽快地答应了,当然也不会完全放纵我们,身后硬是塞了个“大个子”随行,说是保护,实则暗藏监视之意。尽管如此,我内心仍按捺不住暗喜——一个尾巴总好过一群黄巾军吧?只要计划得当,摆脱这个“大个子”也不是不可能!

经过一夜休整,次日清晨,我们启程前往彭城。城外的守军纪律森严,士兵列队排查每一个进出之人,嘴里喝喊的声音让人暗觉紧张。我和碧云急中生智,谎称要去投亲,成功蒙混入城。走过城关,眼前豁然开朗,与一路上的荒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彭城的街道宽阔平整,青石板铺就的道路散发着阵阵清亮。周围商铺林立,酒家的幡旗随风招展,热腾腾的叫卖声汇聚成一股烟火气。市井生活,是如此平和美好。

“这种地方,怎忍心挑起战火呢?”我喃喃感叹,心里却盘算着下一步的逃离之计。

绕过了好几个街区,忽然,一辆华丽的马车缓缓驶来,两名骑马随从护卫在侧,摆明了非富即贵。我眼珠子一转,计上心来,蹲下身捡起路边的几块碎石片,说道:“碧云,待会我有一计能让咱们混开这‘大个子’,你看准了配合我!”

等到马车距我们不到三四丈时,几块碎石飞出,砸在了车棱上,发出清脆响声。果不其然,两名随从立刻警觉,勒紧缰绳低喝:“什么人!”马车也在随之停下,帘内缓缓揭开——露出一张微胖青年的脸。他眉目间带着些许书卷气,眼神一扫而过,竟锁定了碧云。只见他的身子猛地一僵,眼中露出了不可置信的光彩。而后,他一脚踏下车,急匆匆冲到我们面前,一把抓住碧云的胳膊,眼眶骤然泛红,声音激动到发颤:“楚楚!真的是你!”

碧云整个人当场愣住了,呆滞地看着突如其来的青年,像是丢了思维的线索。我急忙上前一步,挡在两人之间,呵斥:“喂,你这人什么毛病,大白天的别在街上抓人乱叫啊!”

男人没有搭理我,只是短暂瞥了我一眼,随后又仔细端详着碧云,目光复杂得让我也一时摸不着头脑。他似乎在压抑某种情绪,抿了抿嘴,轻声说道:“你不认得我了吗?我是糜芳,你的兄长啊!”

“糜芳?”我皱了皱眉,不动声色地拉了碧云一下衣袖,让她不要多嘴,而是让我来说:“喂喂,你这人搞什么鬼?我们才刚认识糜芳,谁是你妹妹?有话说清楚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