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雪夜心涟漪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662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3:48
“什么?!你居然骗我!”我猛地瞪大了眼睛,几乎是脱口而出,“你闲得无聊吗?不对,你好端端的,骗我有什么好处?!到底意欲何为!”

“嘘……”他迅速抬起手指在唇边,示意我噤声,平静而温和地问道:“姑娘,打嗝是不是已经好了?”这话一出口,我才愣住,突然意识到,因为刚刚那一瞬间提心吊胆的惊吓,我的打嗝果然奇迹般地停止了。

然而,他的脸离我太近了,近得足以让我感受到他温热的鼻息扑向我的面颊;在微凉的空气中,我竟能闻到他身上透出的一丝淡淡幽香,那气息让人联想到清冷的冬夜里开得正盛的君子兰,素雅而沁人心脾……我们彼此就这样维持着微妙的距离,谁也不动分毫。

直到片刻之后,他才稍显腼腆地低声道:“姑娘,天晚了,该歇息了。我送你回房。”说罢,他扶起我缓缓走回床榻旁,将我安稳地安置好后,便一脸不自在地转身匆匆离开了。

回想起刚刚的那一幕,我的心竟久久不能平静,脸颊的燥热慢慢退去,取而代之的是淡淡的惘然。我靠在床头,听着夜的静谧,任那些回忆在脑海如溪水般流淌。喜悦与酸涩纠缠在一起,却又化成无声的叹息。或许,人生的真谛就在于那一半的邂逅与失去,那一半的欢喜与悲伤吧。经历过后,无论结果如何,早晨终会到来,乌云之后,注定还有晴天。

---

第二日,我比平时醒得更早。耳畔传来窗外整齐划一的步伐声和急促的马蹄声,想必是军中将士早已开始操练了罢。这军营生活,不论风霜酷暑,都无时无刻不在打磨着他们的身心,却也吞噬着一腔热血和无数人的青春。为那“除贼安邦,天下太平”的信念,无数战士背井离乡,用生命谱写着壮烈的篇章。真是应了那句古话: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

起身之后,我无意间瞥见床边的小几上摆放着一件短小而精致的貂皮大衣。那深色的柔软皮毛如雪中碳火般显得格外暖心。想来,这是李典送来的贴心之物。这个少年年纪虽轻,倒是格外细腻关怀。我刚要伸手将衣服拿起来时,门被轻轻推开了,李典手拿一卷竹简,满脸的神采依旧未褪。

“姑娘,天气寒冷,这是我随身携带的一件貂皮短袄,还请不要嫌弃是我穿过的旧衣裳。”他见我手中正拿着衣服,快步上前解释道。

我微微一怔,旋即轻笑:“怎么会?不过,这是你的衣物,你愿意让我穿,那你岂不是要受冻?”

他却爽朗地摆了摆手,不以为意:“无妨!男儿身本来就该耐寒些才是。这不,刚才我可是抱着竹简在雪地里读书,也没觉得冷!”

“哦?”我挑眉看向他手中的竹简,随口问道:“在军营中还读书?莫不是兵书?”

李典神色一顿,然后颇为腼腆地摇头道:“不瞒姑娘,《左氏春秋》才是我的心头所好。”

闻言,我禁不住有些惊讶:“《左氏春秋》?这书可并不讲兵法,你如何会喜欢读它呢?”

李典沉吟片刻,神情认真了几分:“姑娘所言不错。此书确实不教兵道,但其中蕴含的哲思、智慧,开阔了人的胸怀。至于那些兵书……”他话锋微转,一抹黯然浮上眉宇,“所谓‘兵者,诡道也’,读多了倒容易让人迷失在权术阴谋的暗流中。”

我听罢,心中微微一动,不禁暗自感慨:这个少年,外表温文尔雅,没想到内里竟也有如此豁达通透的心性,与他初见时那份恬淡气质确实如出一辙。

“姑娘见笑了……说到底,也许是我李典天资愚笨,始终难以参透兵书的深奥之理吧,”他却略带自嘲地笑道。

“不可能,”我摇摇头,语气颇为肯定,“你分明是不屑于那种尔虞我诈才是!”

李典一怔,随即低笑出声,俨然被我的一句调侃逗乐了。他抬眸看向我,目光含笑,“倒是姑娘慧眼如炬。不知世人所推崇的曹孟德,可曾也是你心目中的英雄?你知道吗?据说他早年钻研兵法,其对《孙子兵法》的注解,甚至还得到了太尉乔玄的由衷赞誉,预言他将是未来的救世之主。”

曹操之名一出口,我心头似乎微微一颤,复杂的情绪顿时涌上心头。他的影子,原本是我故意藏起来不去碰触的存在,可这次却无法避开。我试图从李典的只言片语中探查他对曹操的态度,那一刻,我装作随意地问道:“乔玄此言,你觉得可信吗?”

他略微迟疑,眉头轻蹙,随后沉声解释:“昔日宫中动荡,义士何颙被宦官追杀,最终却得曹操冒险相救;又听说他为洛阳北尉时,曾痛棒宦官蹇硕之叔,执法铁面无私;而后大将军窦武谋诛董卓失败,满朝文武无人敢声张,唯有他多次上书进谏……如此种种,足见此人虽有野心,但胸怀社稷的赤诚之心亦不可否认。”

听完这些话,我心中竟掀起了一股暖流。“曹阿瞒啊曹阿瞒,就冲你这幅赤胆忠心的模样,这次我就暂且不和你斤斤计较了。”

然而,我并未被这番话冲昏头脑,而是凝神片刻,再开口道:“那既然如此,你们为何不前去投靠他呢?”

听到我的问题,李典表情闪过一丝犹豫,最终开口叹道:“姑且不论去投靠的可行性,现下中原到处贴满了他的缉拿告示,他恐怕也很难再聚兵成势了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