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6章 太上皇的快活日子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545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3:46
养心殿门前,石公公神情凝重地劝谏:“皇上,折子还堆在桌上,朝堂的臣子都等着您的批复啊!”

佑安帝正在品茶的手顿了一顿,愉快的心情瞬间多了一丝无奈。他对后宫的繁荣现状颇为满意,却又不得不承认,朝堂上那些御史的笔杆子,随时都能为他的“英明一世”留下污点,这让他颇感为难。这些日子,他已习惯性将政务交给太子批复,但这样拖下去未免让人觉得不妥。琢磨了一会儿,他忽然心头一亮,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决定。

“既然早晚都要传位,何不趁我还盛年英武,将皇位交给太子?”佑安帝嘴角微扬,话语中透着果决,“这样,我还能留个英明神武的名号,何乐而不为?”

话音刚落,他就下令石公公,将所有折子送去东宫,并速速请钦天监选定吉日。石公公一愣,随后赶忙堆满笑容领命,调派宫人将那些拖延了许久的折子抬到太子慕容舒的案头。

对于佑安帝的这个突然决定,太子慕容舒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惊讶。不管是传位还是政务,他早已做好接手的万全准备。仿佛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发展,顺理成章。

不久后,钦天监选定了传位的良辰吉日——九月十八。佑安帝为此亲自起笔书写诏书,将天下的政务一股脑甩给太子,自己则彻底卸下包袱,转身投入快活的生活。每日一颗滋补丹药,每夜伴美人香,白日又有茶香鸟鸣相伴,恍然如仙。佑安帝的日子可谓愉快至极,凡尘俗事再也与他无关。

而东宫的慕容舒则肩挑重担,开始全力接管朝政。九月十八一到,他正式登基为帝,改年号为乾元,同时尊佑安帝为太上皇。对于后宫事务,他迅速颁布旨意,册封沈惊云为皇后,同时尊秦皇后为太后,姜皇后为太皇太后,而佑安帝后宫的众妃,则一律封为太妃,安置妥当。

可新帝登基不过片刻,慕容舒便发觉,所谓传下的江山,看似富丽堂皇,但内里却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——地方拖欠国库的税款竟积累到了三千万两之巨!太上皇竟能在锦绣表象下把国家弄到这等境地,他真不愧是条“坑爹”的好父亲。

庆幸的是,慕容舒旁边有沈惊云的悉心辅佐,而沈惊云又得益于顾惜瑶所整理的后世经验。那些凝聚了现代智慧的治国方略,成了一张张可以力挽狂澜的王牌。

顾惜瑶的第一条金句——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赢得了沈惊云的高度认可。无论陆路还是水路,唯有四通八达,商贾才得以往来通畅,税收自然蹭蹭上涨,国库想不满都难。因此,修路的重任直接交到了沈惊云的两位表哥肩上:宋仓负责主事,而宋廉则作为最懂商道的大顺商人,从旁协助。

至于开运河的宏伟计划,慕容舒直接交予工部尚书谈宜春去操办。毕竟谈大人治水经验丰富,能力毋庸置疑。

治国的第二条建议,便是开放外贸与通商口岸。沈惊云将顾惜瑶所言的“闭关锁国如死路一条”牢记于心,又提出一条更具实效的建议:加开恩科,让新科进士们远渡重洋,学习一年后回国效力。同时鼓励商贾们携大顺的丝绸茶叶,探索海外市场。

然而,任何伟大的变革都绕不开一个关键——银子!无论修路、治水还是外贸,都需要海量的资金支持。这一问题直接压得户部尚书赵大人喘不过气。赵尚书一边哭诉户部只管钱不产钱的尴尬,一边茫然瞪着那些要银子办政的朝臣。

在银钱问题困局中,沈惊云灵光乍现,她想到了顾惜瑶脑海中蕴藏的另一个金点子:“未来的银子,能否拿来解决当下的难题?”这一问题令顾惜瑶大吃一惊。她不禁感叹沈惊云的惊才绝艳——这分明是未来的“国债”!沈惊云竟能凭自己推导出如此先进的概念!

于是,国债政策迅速成形。朝廷发行债券,吸纳百姓手中闲置的银子,并以稳定的利息利诱大众。待债券到期,朝廷便连本带利偿还。这样的法子不光合情合理,还让朝廷掌控了几乎整个大顺的银钱,简直妙到极点。

当然,要推广国债,必须有人带头。于是,沈惊云率先将自己产业赚得的二百万两银子全部买了债券,随后秦国公府紧随其后,认购了一百万两。血统显赫的宋相和文武百官也纷纷效仿。眼见朝廷之人如此踊跃,百姓们更是争相将闲钱转给朝廷。

行动之迅速,效果之显著,令赵尚书感动得热泪盈眶。即便慕容舒当太子时曾打压他分权,他仍不得不被这位新帝的魄力和智慧说服。这一次,他果断向新帝投诚,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——官员田产也需缴税!毕竟如今大顺的规定只对百姓征税,而官员良田千亩却免税,这着实不公。赵尚书的进言,成为国债与改革政策实施的绝佳补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