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4章 香火背后的心机

类别:古代言情 作者:字数:1598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3:46
“这天热得人心烦意乱,”秦皇后轻抖纱袖,目光扫过大殿中垂头肃立的众人,随即吩咐身旁的侍女,“你去找皇上近侍的石公公,代为传几句话。这一来呢,大殿内的冰桶可不能间断,免得贵妃和端王贵体出什么岔子;第二,备些清凉解暑的绿豆汤,每隔一个时辰,大家也能歇口气;第三,守夜的人总是辛苦,给他们每人准备一只柔软些的垫子好休息片刻;最后,高龄的夫人和老夫人们守夜怕是熬不住了,都让她们回去歇息吧,这才是天家的宽仁。”

侍女立刻垂首应下:“是,奴婢这就记下。”

秦皇后微微点头,叹息一声:“快去吧。”

看似一声叹息,实则充满深意。今日回宫,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她的一举一动。秦皇后心里明白,既要震慑住那些蠢蠢欲动的小心思,也得适当给个甜头,让人心生感激。

果然,这一番嘱咐之后,原本还在偷偷打量她的众人,眼神里便少了几分揣测,多了几分敬畏和收敛。

这一夜,秦皇后几乎没合眼地坐镇雨花阁,等到天刚亮,又匆匆前往前朝的仁智殿。她这个嫡母,必须与皇上保持一致的哀伤,才能送长逝的端肃曜慧皇太子最后一程。

因端肃曜慧皇太子生前身份尊贵,其丧仪规格极为隆重,反倒衬得齐贵妃与端王二人简陋许多。这一对母子的命运,显然早已无法与太子争长短。

至于佑安帝,自从痛失最宠爱的儿子后整日笼罩在哀恸之中,甚至连早朝都停了整整一个月。政事俱由东宫打理,太子与宋相共同商议。还扬言要等到端肃曜慧皇太子出殡满五七,才肯复朝。

文武百官中虽然有些人心存异议,却没人敢在这个时候出来挑刺。哀上者,触霉头;逆天子者,自取灭亡。

不过,百官通过这一场丧事也算是看清了形势。哪怕太子为沈氏女违祖训,皇上仍不曾动废除之意,甚至还将代为理政之重托付出去。如此一来,他们这些臣子更不可能再去多说什么了——皇帝的态度如此明确,还谈什么祖训?

更何况,太子妃沈惊云贤名远播,就凭她那“田书书局”收买了天下学子之心,谁敢轻易弹劾?谁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“出头鸟”,必定招天下百姓与读书人唾骂。清誉尽毁事小,被指为奸佞事大,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。

另一个人则因这场丧事“脱颖而出”——秦皇后猛然意识到,佑安帝的悲痛完全源于皇长子,而非齐贵妃时,她对这位帝王的评价不由得往上拔了一截。一个能抛下女色、一心为继承人打算的皇帝,着实叫人另眼相看。

当然,这同时也意味着,皇上暂时不会动太子之位。

这样一来,秦皇后的担忧便只剩下一人了:姜太后。

“天气晴好,本宫该去看看太后。太后整日呆在屋子里礼佛,身子骨也该出来透透气。”秦皇后给自己找了个理由,前往慈宁宫。

然而,出人意料的是,她刚一踏入,便瞧见了沈惊云这位儿媳在里头。

只见沈惊云神色恭敬,正用薄纱轻轻拭去佛像上的灰尘,随后虔诚地点燃一支檀香。檀香的烟雾袅袅升起,弥漫了整个佛堂,让人闻着心静神清。

坐在蒲团上的姜太后,捻着佛珠闭目念经,仿佛对外界的一切充耳不闻。秦皇后方才跨步将入,又止步不前。

“惊云怎这般勤快,竟早早来伴太后诵经了?”秦皇后笑着试探。

沈惊云抬眸,微一躬身:“母后有礼。”

秦皇后走上前,扶她起身,略带夸赞道:“你倒孝顺得紧,竟想着陪太后。”

“母后谬赞。”沈惊云含笑,眸底却透出几分机警,她瞥了眼姜太后,转而真诚说道:“方才儿媳见天气好,便想邀太后出外散步。可太后恰逢诵经,儿媳想不便打扰,只能献支小小檀香以表歉意。”

说着,她拉起秦皇后的手:“母后,不如咱们先行移步,免得扰了太后清净。”

秦皇后睨了眼沈惊云,敏锐地察觉到几分不同寻常。惊云从不会如此急迫,今日怎显得冒失?不过她很快压下疑虑,转身随沈惊云离开。

两人步入宫中阒静的小径,温和的风裹着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,凉意与阳光交织,竟一时让人沉醉其中。

“惊云,你方才为何拉我离去?”秦皇后刚要问清,沈惊云却抢先开了口:“母后,刚刚儿媳失仪,还请见谅。檀香气味浓烈,我怕冲撞母后的凤体……”

“檀香?”秦皇后的思绪一转,猛然意识到问题之所在。与沈惊云善调香的技艺联系到一起,她心中一片明朗,却又含笑未语,只拍拍沈惊云的手,轻声道:“母后知道了。”

几日后,便传来了姜太后病重的消息——太后每日嗜睡,甚至开始咒骂佛像为“牛鬼蛇神”,言辞荒唐至极。

宫中太医只是说太后年长,遭丧事刺激导致过度悲伤,已无药可医。年过六旬的太后,自此彻底失势,曾经横压六宫的她,竟成了这场博弈中的一枚败将。

秦皇后眉眼间掠过一丝轻笑,心中不禁赞叹:这儿媳,不简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