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1章 皇后隐谋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1749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3:46
顾惜瑶泪流满面,几乎无法自控。她默默听着那些话,只觉得从前的依附不过是权宜之计,但今天,却像是连自己的骨血都被碾碎,再强行重新塑造,彻底臣服于面前这个人。
沈惊云踏步向外走去。她絮絮叨叨说了大半天的话,如今阳光已洒满庭院,头顶是一片瓦蓝如洗的长空。她抬眼望了望,心中默道,前世的苦难便当作一场噩梦彻底埋葬。今后的道路早已铺开,她必定要迎接这一世的繁盛荣光。
可是现下,一阵倦意袭来,让她只想快些回去补上一觉。
---
燕成行宫内,寒意隐隐笼罩。
秦皇后的目光定在窗外,只见一道人影翻过窗台,跃上屋檐,转瞬便消失在茂密的树林中。那是茂平,她早已习惯他的沉默果断,却无法阻止心中的空落。呆坐片刻,她终是起身,走向里屋。脚步干脆,流露出一丝压抑的隐忍。她伸手轻掀床榻,从底下取出那柄伴随她多年的红缨枪。
修长的指尖绕过锋利的枪头,顺着红缨的每一根丝绦,慢慢抚摸枪身。她一个人住在这偌大的行宫里,早已习惯孤寂,而这柄枪却成了她唯一的慰藉。枪尖破空时发出的铮鸣声,仿佛诉说着她一年又一年无言的独自守候。
秦皇后闭了闭眼,将即将溢出的眼泪压回心底。她多年来都教自己不在外人面前展露软弱,也深知此刻最不该动摇。是时候回京了,而回京的路上,她绝不能再掉一滴眼泪。
缓缓收枪,她轻轻地抚摸枪身最后一回,那一瞬的温柔仿佛道尽千言万语。再深深看它一眼,她终是放下红缨枪,将它重新藏于床底。
行宫不需要刀光剑影,红缨枪自不适合出现在眼前的安宁之地。但她明白,从前,她为秦氏一族的荣耀所困,嫁入皇宫注定身不由己,哪怕高居中宫皇后的宝座,面对皇帝宠溺有加的齐贵妃,也只能忍辱退让。退到了这燕成行宫才得以保全性命。
而现在,她的儿子已成长到能自保的地步,秦氏的枷锁换作一张利刃,即将成为她借以辅佐儿子夺权的工具。她愿意回到那个危机四伏的后宫,去为儿子的未来铺路。即便满宫险恶,刀剑相向……她也誓不后退。任何人都休想阻拦,包括皇上。
她低头看着自己素白的双手,继而缓缓转身走出正殿。步伐沉稳,面上不显波澜,直到视线遥遥落在行宫大门处,准是一道出口,也仿佛一道界限。目光愈发地冷冽,如利刃划过,寒意从脚下蔓延开来。然而,她终于握住杀意的绳索,深深压回内心,转身向另一处偏殿走去。
---
那间偏殿供奉着一众道士,专为皇室祭祀祈福而存在。秦皇后平日里无聊冷清,偶尔会来此看看他们作法,消磨片刻时光。她心中虽嗤笑神佛之说,却也懂得表面功夫不可少。对这些修道礼佛之人,她从未真正有信,但却喜欢他们对她的恭顺。
迈入偏殿,她跪在蒲团上,听着满殿低沉的诵经声。双手合十,目光虚浮地落在正中央的三清雕像。她从不指望神佛应允人间的祈求,这世上只有靠自己方能度过每一道难关。但此刻她却将疲态藏于一声叹息,任声音淡淡荡开,带着几分伪装的虔诚:
“长从仙长,近来我年纪渐长,总觉得力不从心,不知可否求一味美容延年之丹药,让身子强健一些?”
那位仙长心知自己的职责是侍奉皇室,自然不会忤逆她。更何况不过是炼制些药丹,实属易事,唯有言辞恭敬地回应道:“娘娘请放心,丹炉即刻开,丹药很快就能炼成。”
秦皇后唇边扬起一丝浅笑,满意点了头,继而起身离开大殿。她一步步迈过门槛,眸光依然深沉,心思早已有了取舍。她曾在一本杂书上窥探过,这丹药虽效果显著,却不过是外强中干之物,服用之后,掏空的是底子,虚弱的是生命。
在人心险恶的皇宫中,这份丹药非但无用,反倒是她的一件防身利器。而至于这药该赠予谁服用,她心里一清二楚,得先看谁最不识趣。
---
三日后,护送端王与曜亲王的棺椁回京的队伍终于抵达了皇城。
翌日早朝,整个朝堂皆笼罩在哀悼的阴云中。满朝文武肃然起敬,眼见佑安帝的容颜在悲痛中枯槁了十余岁,皆不敢多言。
无人上折,无人奏事,甚至往日最喜欢挑刺的谏官,也闭口沉默,不敢惹怒这满身疲倦的帝王。
佑安帝坐上那宽大的龙椅,眼中失却平日的锐利与威仪,仅余下憔悴。他低哑的声音打破了朝堂的低迷,传入众人耳中:“曜亲王在荆楚因急病薨世一事,想必诸位已经知晓。端王言行不端,害死曜亲王,罪无可赦。至于贵妃得知消息后昏迷不醒,朕想这神仙怕是也要招她去了……朕决定,端王死罪,便让他在九泉之下为曜亲王赎罪。贵妃母子三人死后,同葬一地。”
此言一出,殿内群臣目光错愕,心中惊骇万分。虽贵妃病危,但尚未病入膏肓,佑安帝竟已定下葬她的决断?贵妃到底犯了多大的错,竟让佑安帝如此冷绝?
然而,众人心底惶惶,口中却无一人敢反驳。唯恐在这兵荒马乱的关头,惹怒了悲痛欲绝的帝王,将自己送上不归路。
最终,在这沉寂之中,朝臣齐声应道:“谨遵圣上旨意。”
佑安帝沉沉叹了一口气,抚着扶手的手指显得尤为乏力。内侍石公公心领神会,端上一杯参茶,轻声禀报,助他稍提疲弱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