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章 春联奇遇
类别:
古代言情
作者:
字数:2031更新时间:25/05/29 23:03:40
排队等候在老道士写春联的摊位前,轮到谢筱竹时,老道士例行公事般地询问她想写什么样的春联。若无指定,他便会写些大众化的吉祥话。
谢筱竹眼珠一转,一副别出心裁的对联便跃然于心。
“不惹事,不怕事,事事顺心。既来之,则安之,孜孜以求。”
横批:“别来烦我。”
实际上,谢筱竹最初想写的是“血债血偿”,可又觉得戾气太重,不适合作为喜庆的春联。不用这四个字,又难以表达她内心的真实想法,心中烦闷,便随意写下了这四个字。
老道士听罢,眼皮猛跳。寻常百姓家写的,都是些祈福纳祥的吉利话,像这样另类又古怪的春联,他还是头一次见到。
“这位小姐,您当真要写这样的内容吗?”老道士再次确认。
“就按我说的写。”谢筱竹干脆地回答,随即往桌上放了一把铜板。老道士见钱眼开,顿时精神焕发,挥毫泼墨,如有神助。
买了春联,又买了门神,买完门神,身上的钱袋子也瘪了大半。
给身边的几个丫鬟各自添置了几身新衣裳,加上其他各种各样的年货,把马车塞得满满当当,几乎都快装不下了。
无奈之下,谢筱竹只得先让梦秋带着东西坐马车回去。可梦秋还想跟着谢筱竹继续逛街看热闹,便撒娇不肯离开。最后还是贴心的玥儿主动提出,由她先回去安置这些采买的年货。
梦秋依依不舍地上了马车,谢筱竹则带着剩下的几个丫鬟,径直前往一厨酒楼,她今天约了重要的人在此相见。
“民以食为天”,酒楼的掌柜独具匠心,取了其中“食为天”三个字作为酒楼的名字,倒也显得别致有趣。
“这位客官,实在抱歉,今日店内座位已满,请问您是否提前有预约?”店小二满脸堆笑地问道。
“有的,我约了一位姓徐,名葳蕤的小姐。”谢筱竹从容答道。
店小二连忙翻看挂在脖子上的登记簿,确认后立刻恭敬地请道:“原来是徐小姐的朋友,快请进,徐小姐已经在楼上雅间等候多时了。”
谢筱竹不紧不慢地沿着楼梯拾级而上,来到位于三楼的一间名为“清月阁”的雅间。在这里,她见到了那位徐小姐。
只见她生着一双水灵灵的杏花眼,弯弯的柳叶眉,小巧的鼻子宛如精雕细琢的美玉,樱桃小口,更显得娇俏可人。她身穿一袭素雅的白色长裙,静静地坐在那里,手捧一卷书,看得十分入神,一颦一笑都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息。
真是个美人儿,让人赏心悦目。
“徐小姐?”谢筱竹迈过门槛,试探性地轻声唤了一句。可那位徐小姐似乎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,一双明亮的眼眸紧紧盯着书页,嘴角还带着一丝浅浅的笑意。
梦秋见状,柳眉微蹙,心想这位徐小姐的架子未免也太大了些。
“徐小姐,我家小姐到了。”梦秋提高了音量,徐葳蕤这才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。她抬眼看到谢筱竹一行人,连忙起身相迎,脸上带着一丝歉意的红晕。
“实在抱歉,都怪这本书写得太引人入胜了,看得我入了迷,竟然没注意到各位已经到了。”徐葳蕤将目光落在谢筱竹身上,微微欠身一礼,轻声说道,“想必这位就是‘馥郁芬芳’的掌柜,谢小姐吧?葳蕤在此向您赔罪了。”
徐葳蕤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良好的教养,言行举止落落大方,毫不矫揉造作,反而像一株含苞待放的含羞草,让人心生怜惜。
“徐小姐不必客气,我也时常对着花花草草发呆,就算打雷都听不见,这都是人之常情,不必挂怀。”谢筱竹淡淡一笑,语气温和地说道。
徐葳蕤闻言,也浅浅一笑,随即悄悄地打量了谢筱竹一眼,只觉得她年纪不大,但说起话来却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老成持重。
“谢小姐请入座。”徐葳蕤亲自将谢筱竹请到主座,然后自己整理好裙摆,在她身旁落座,腰身挺得笔直,姿态优雅动人。
看来,大户人家的女儿果然都注重克己复礼,这一点在徐小姐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
入座之后,徐葳蕤便吩咐酒楼开始上菜。不一会儿,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精致小菜便摆满了桌子。谢筱竹环顾四周,却发现居然没有一道肉菜……
如果硬要说有的话,大概就是那盘韭菜炒鸡蛋了……
这位徐小姐,未免也有些太节俭了吧?
徐葳蕤似乎看穿了谢筱竹的心思,脸上带着一丝羞涩,轻声解释道:“谢小姐,之前让牛二伙计转告您的事情,您应该都已经知晓了吧?”
谢筱竹微微颔首,淡淡一笑,回应道:“自然清楚了,不然今天怎么会来这里呢?”
数日前,牛二跑到谢府传话,说是有一位自称是大理寺卿之女的徐小姐找到了香水铺子,希望能得到铺子的资助,一起举办一场诗词会。
根据这位徐小姐的说法,几年前,每到年终岁尾的时候,京城都会举办一场热闹非凡的诗词盛会。
届时,京城里饱读诗书的才子,以及知书达理的闺秀们都会踊跃参加。有才华的人可以在诗词会上切磋技艺,展现才华,以期得到赏识;才学稍逊的人,则可以凑个热闹,或者借此机会寻觅良缘。几乎每年都会有才子佳人在诗词会上相遇相知,成就一段美好的爱情佳话。
可随着时间的流逝,翰林院里那位自掏腰包筹备诗词会的老翰林告老还乡,这诗词会便突然停办了。
而翰林院的其他官员,则不愿意接手这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。
但对于那些渴望展现才华的青年才俊来说,诗词会是一场不亚于过年的盛事,就此停办未免太过可惜。不过,若想重新举办诗词会,则需要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。
人力和物力倒还好说,京城里不缺一腔热血的少年郎,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想要租借场地,准备茶水点心,而且诗词会最后还要给获胜者准备一些奖品。
林林总总加起来,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
前两年,徐小姐便四处奔走,发动自己的人脉关系,带领一些官宦子弟自发捐钱,勉强把诗词会给办了起来。可一年两年如此还行,但年年如此,谁又愿意一直掏腰包呢?
所以迫于无奈,徐小姐只好放下身段,主动找到京城里收入颇丰的商贾,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赞助,每家出一点钱,帮助诗词会重新举办起来。